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小学生语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魏志华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利用文学名著研读,将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开展课堂朗读,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魏志华    南乐县近德固乡王村小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利用文学名著研读,将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开展课堂朗读,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文化品位;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98-01

        语文学科作为交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是培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基于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现状,对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论述。
        一、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将语文课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小学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其次,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大浪中选择优秀的部分进行继承和发扬,不仅对学生自身是一种提升和锻炼,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再次,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能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咬文嚼字地进行课本啃读,而是受到文化熏陶,形成文化素养。最后,语文课堂是教师开展德育的关键渠道,教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生活中践行,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現状
        当前,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比较欠缺的,部分语文教师仍然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认识不足,往往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割裂开来,没有将其真正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时只是草草了事,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没有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或者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渗透,导致学生没有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新课改的必然趋势,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让学生能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发展。
        1.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来源,因此教师应重视在教材中挖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将教材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能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利用文学名著研读,将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可在文学名著的教学中不断注入新内容,使学生产生新的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一本一本仔细研读,但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名著进行仔细研读,并且进行课堂分享,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利用文学名著拓展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化底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开展课堂朗读,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不到真正的语文韵味,更多的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地听讲。语文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创新课堂中,开展课堂朗读分析,让学生在发现语文美感、体验语文魅力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感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符合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传统文化有效作用于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福.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8(22).
[2]李芸芸.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9(24).
[3]陈国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J].汉字文化,2019(23).
[4]顾小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J].内蒙古教育,2019(32).
文章末尾标注:本文为2018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教研课题《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8—HJYY—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