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技术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小技巧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刘铸贤
[导读]

刘铸贤    北京市星河实验学校国美分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90-01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是以社会主以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导向,弘扬游戏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当今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力求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落脚点,积极拓宽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审美体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利用图像识读、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
        《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要求:灵活运用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影像视频、范画、童话故事、游戏等,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在观察中求同存异的能力,深入认知自然现象与艺术境界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
        美术课上一般有两种方法进行美育:一种是创作,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完成审美感受与想象和审美表达。另一种是鉴赏,主要通过欣赏与评述古今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分析讲解作品的题材、精内涵,文化积淀、审美意趣等内容,我以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小技巧为例,教材中“名家名作”的赏析是带领学生去感受、体验艺术家的创作,理解艺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与艺术想象的作用,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执教《摄影艺术欣赏》一课时,我利用pad让学生自主学习摄影艺术分类知识,学生通过分组学习查阅资料,在图像资源中完成自主学习,分组在黑板上补充板书内容。我还设置了“我来考考你”“知识大闯关”等游戏,进行辨别摄影作品分类练习、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可视的图片信息,直观理解难懂的摄影知识,同时培养了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寻找更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欣赏、绘画、设计等内容变得更有趣和丰富。
        二、利用多变的美术工具、提升学生审美表现的趣味性
        低年级的小学生,习惯于直观的形象思维,他们具有创造和探究的天性,认知风格多以发散思维型为主,探究性学习刚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如执教一年级美术课《涂涂画画》时,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线条、色彩的排列组合时,要注重对线条和色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在主动尝试中得到提高,避免盲目、放纵式的探究活动。


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内容的合理安排、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升低年级学生美术表现能力
        三、找准学生认知差异、提高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合理指导探究活动,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生活知识为支点,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设置阶梯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完成后进行成果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和掌握,从而建构起“分层探究—实践总结—拓展探索”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这部分预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四、巧用学具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首先,充分利用学具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使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真正地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实处。其次,利用学具创设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具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形象化、催化学生的文化理解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等多媒体手段,化复杂为简单,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变脸的太阳》一课中,教师先针对变脸“设计”了一系列小节目,通过节目中“变脸”、“模拟太阳宝宝”等有趣的故事情节,既学会了“变脸的太阳”的知识,又受到了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思想教育。
        六、重视作品评价、培养审美判断力
        评价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评价是多元的,要以鼓励为主,在评价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脑、眼、耳、口、手的作用。我们要做到:能够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自己思考;能够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必须让学生独立观察并说出观察结果;能够让学生亲手制作的内容,必须让学生自己做出来;能够让学生得出的结论,必须让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得出结论;能够让学生亲自参观、访问的事物,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参观、访问。
        另外,不能忽视及时评价,即时评价为孩子们撑开一把自信伞的最有效途径。每节课堂都要着眼于每位孩子的发展,及时有效运用好即时评价,孩子的表达能力相差很大,但是源自我们的一句夸奖就有可能扭转孩子的心态,运用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全体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任务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美”的基础,在多媒体技术平台下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训练中提升美术素养,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审美储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