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高效课堂构建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黄爱英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新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等教学辅助技术与工具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优化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

黄爱英    广东信宜市第六小学  广东  信宜  5253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新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等教学辅助技术与工具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优化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81-02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显得趋于形式,没能有效挖掘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在全面深入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实现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化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一、应用课件动画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其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优质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展现出形象而生动的动画效果,与简单的语言描述及教具演示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使知识传达过程显得更加简单,让学生直观领悟到事物本质。比如在一年级“生活中的数”一章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计算机使数字演变成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通过Flash动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如表一所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出更加活跃的教学气氛。
        表一
        教学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在大屏幕中出现十个卡通人物,他们的身上写着0-9十个数字。 向学生提问:在这些数字中,哪个最大?而哪个最小? 回答9最大,0最小。
        数字9骄傲地走到大家中间,说:“我是你们当中最大的!特别是你——0,你甚至小的连一都没有,哈哈哈。”9的嘲讽让0哭起来。这时,1站了出来,帮助0赶走了9。 提问:大家想一想,1想到了什么样的办法将9气走的呢? 全班上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猜出是1和0组合变成了10,而10比9更大。
        再如,在连加连减练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变成“开心采摘园”的游戏,把各种题目设计为采摘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水果,配以欢快的音乐,使学生在轻松而欢乐的活动中,不断收获“新鲜水果”,同时促进学生两步计算方法的应用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练习活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通过信息技术化静为动,优化理解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活动的关键作用,抓准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从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件具有形象、方便快捷以及动态演示等诸多特征,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静态知识内容通过动态化的形式进行展示,倘若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熟练应用,便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在二年级的“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便可实现对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利用,对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化演示,其教学过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
        教学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多媒体设备先向学生展示一个两边相对较短的角,将其命名为∠1;随后再展示一个与∠1大小相等,但是两边更长的角,将其命名为∠2. 提出问题:∠1和∠2相比哪个更大? 有些学生说∠1更大,而有些学生则说∠2更大。
        再通过动画演示将两个角重合。 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 经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角的两条边正好能够重合,两角大小相等。
        随后,教师通过拖拽随意变化角两边的长度。 板书展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无关,只跟角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 了解这一数学原理,形成深刻印象。
        图一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进行突出展示,并要求学生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没有将传统教学方式完全抛弃,而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不仅将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直观而动态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又通过板书强调了本课的知识重点,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使课堂教学过程更为高效化。
        三、结合信息技术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熟悉本课知识,为日后其他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而难点则在于一些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甚至会产生错误理解的知识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记忆力较强,但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等内容,如果仅凭教师的简单讲解,很难使学生形成深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依靠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使教学难点变得更加简单,使学生深入感触事物本质特征,准确掌握重难点内容。比如在六年级“圆柱的体积”一课中,可以在课前让大家准备一个圆柱体的橡皮,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探讨如何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求圆柱体的体积。并让大家猜想:大家动一动手,对你手中的圆柱体进行切割,看看能不能拼成其他立方体。有些学生会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圆柱体经过切割可以拼成类似于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难将圆柱体橡皮进行切拼,这时就可将圆柱体体积推导过程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如图一所示。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确可以将圆柱体进行切割,进行重新拼接,就能得到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立方体。而且,切割的扇形越多,最终所拼成的立体图形越像长方体。而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可形象的看到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最后,引导学生一同对圆柱体体积进行推导。此种教学过程,更加关注于课堂生成资源,更能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防止课件演示和学生回答之间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形成良好促进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信息技术加以合理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氛围与效果的持续优化。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更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更为高效的展示手段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值得我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分析其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探究[J].科技风,2020 (29):22-23.
[2]郑淑华.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9 (08):167.
[3]吴小金.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 2017,27(08):124-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