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陈路路
[导读] 思维导图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语文是小学阶段主要学科之一,阅读与习作是教学的两项基本内容,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够把复杂的语文知识点进行分解并链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进行了思考研究。

陈路路   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  325000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语文是小学阶段主要学科之一,阅读与习作是教学的两项基本内容,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够把复杂的语文知识点进行分解并链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进行了思考研究。
【关键词】语文;思维导图;阅读;习作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73-01

        接下来,本文将首先概述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习作自主学习,把阅读与习作学习任务分解,把阅读与习作教学内容融合,培养学生阅读与习作创新思维等几个方面,对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概述
        思维导图,其往往又被称作是“树状图”或“心智地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实用性发散性思维工具。通过图形、图像、符号、表格、数字等形象展示复杂的知识点,并利用图表在各个知识点建立起关联,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知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是由一个中心知识点向外散发开来,利用关键词、视觉图像等,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对知识点深入理解并有效掌握。
        思维导图是建立在图像、图形、符号、表格基础上的,具有直观性、发散性的特点。其通过“图”或“表”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清晰、明了、具体,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知识点学习链接到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结构上来看,思维导图还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往往是从一中心点出发,形成一个发散性的图形,包含多个分支,呈现出向外放射的特性。
        二、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
        (一)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习作自主学习
        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虽然比较活跃,但是倾向于形象和具体的事物,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中,如果单纯采用“口头说教”式的方法,很多小学生的思路容易产生混乱,影响对知识的理解,降低教学的效果。为了改变这种固化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捋顺学习思路,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理清语文阅读与习作中的知识点。
        比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画树状图的方式,围绕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用文本中关键词,把其中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从字、词到句子,再到段落、整篇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把握文本中心思想,自主阅读和理解文本。


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写作主题作为中心,用关键词把写作主题层层划分出一个一个次中心,让小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条理化的习作。
        (二)用思维导图把阅读与习作学习任务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把阅读与习作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围绕主题内涵向外延伸。把阅读文本或写作主题建立起提纲,让阅读与写作的学习思路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有利于顺利实现教学任务目标。
        比如,在小学语文“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围绕课文的主题,借助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超声波资料,关键词等,进行问题设计分解阅读教学内容,画出思维导图。展示蝙蝠夜间探路和超声波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思维导图,并进行层次递进的阅读。帮助小学生们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发明雷达,用到飞机导航等领域造福人类生活的过程,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又如,在“我的动物朋友”这个主题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动物的特点列出写作提纲,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的思路,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把阅读与习作教学内容融合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学习,在了解和掌握文本中心思想、创作思路、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或者是积累的素材进行仿写。学习文本的立意、构思、切入点、修辞手法等,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学习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比如,在小学语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画出文章的框架,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课文的脉络和结构,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旅游经历,根据“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心中美丽景色。
        (四)借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阅读与习作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课程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借助思维导图,把语文阅读与习作和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激活学生的发散性学习思维。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与习作中充分联想和想象,突破语文教材的教学框架,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其创新思维自然得到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与习作是两项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这两部分内容割裂开来让学生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把阅读与习作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将会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爽.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的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168.
[2]郗婕.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路径探索[J].课外语文,2020(34):127-128.
[3]何梅.活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8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