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周惠
[导读] “智慧课堂”有效支持了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可能。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探讨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施策略,用实践的案例展示了智慧课堂下如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在实践过程中,软硬件投入、学生自主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

周惠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
【摘要】“智慧课堂”有效支持了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可能。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探讨了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实施策略,用实践的案例展示了智慧课堂下如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在实践过程中,软硬件投入、学生自主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
【关键词】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42-02

        个性化学习最早体现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而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很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和发展,我国进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人工智能切实融入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对智能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智慧课堂也应运而生,教育开始迈进“个性化”时代。
        2018年起,我校开始了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有了较深的认识。
        一、对智慧课堂的认识
        智慧课堂是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概括起来,智慧课堂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是高效互动的课堂。利用智能化的移动终端和应用支撑平台,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立体、便捷、高效;学习过程中,有相同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的学生可组成协作群组小组协商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可通过平台对小组合作进行实时的数字评价和及时指导。第二是基于数据的课堂。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效果通过数据呈现和分析,用直观的数据以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精准的把握学情。第三是动态开放的课堂。借助于各种智能终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课前、课中和课后融合一体,形成了一个闭循环。第四是个性化学习的课堂。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测评分析和课中随堂测试即时分析,教师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进程,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力的评估,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实现真正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二、智慧课堂助力个性化学习
        智慧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可以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三段八步”式“先学后导,分层达标”教学模式,“三段”指“课前、课中、课后”,“八步”指“目标引学、展示反馈、合作导学、当堂检测、总结提升、课后自检、个性辅导、对标反思”,把八个教学环节有机的融入课堂的前、中和后,实现闭合、循环、发展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具体的流程如下:
        (一)课前,目标引学
        在设计课前预习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结合学情分析,有针对性的设计预习材料,预习材料可包括预习目标要求、微课、优秀课例、教学资源和预习检测题等,通过互动平台发送学生,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结合微课、优秀课例、教学资源等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教师要求独立进行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并利用预习检测题对自己进行检测,预习结果和心得通过平台及时反馈提交,教师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即时查阅、批阅果,并及时与学生互动、答疑,根据大数据分析学情结果,对教学案做出优化,设计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流程见下图:
        (二)课中,立体互动
        智慧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以线上线下融合(OMO)形式立体化互动。在课中它借助于交互平台实现师生间立体、多元、高效、持续的互动。在互动中,第一是教师可以创设多样的情境,对预习反馈情况、练习结果进行展示;第二是根据反馈展示的情况,教师作为引导者,使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互动、探究,共同实现学习目标;第三是在合作探究、互动学习中,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学习任务和随堂限时测试,学生即时互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第四是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对学生合作探究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突破重难点,精讲薄弱点,升华互动,小结归纳,在总结提升中,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流程见下图:
        (三)课后,对标反思
        基于交互学习平台的支持,在课后,第一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堂表现和当堂检测情况,布置针对性练习及发布复习资料,让学生个性化学习。第二是学生及时把作业完成情况提交给教师,有问题的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师根据各个学生作业完成结果和提出的问题,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辅导。第三是学生再对照学习目标进行总结反思,自检目标达成情况,并通过平台向教师和同学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疑惑;教师收到反馈后,及时调整修改个性化教学方案。流程见下图:
        三、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
        我校在“百智通”智慧学习平台支持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OMO),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形成了“先学后导,分层达标”教学模式。下面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智慧课堂开展个性化学习。
        1.课前准备。第一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前一天把将上课内容通过智慧学习平台公布,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学习要求、在学习中要交流和讨论的问题、预习自检题,并上传预设的场景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如《生命至上,命运与共》微视频、“美德少年”王宇煊的故事等。第二是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尝试回答问题,并进行自测,结果及时通过智慧学习平台反馈。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向教师提出所期望的场景、案例和希望延伸的内容。第三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结果、提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二次备课,优化教学案。师生共同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2.课中互动。第一是展示反馈。教师用平台推出《西游记》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妖怪们都想吃唐僧肉?人可以长生不老吗?生命可以永恒吗?在一个个问题的问与答中,完成了“展示反馈”环节。
        第二是合作导学。根据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探究生命:
        探究一:生命有时尽。教师引导学生线下进行两个活动,活动一:学生模拟孕妇角色体验和自己生命的故事分享,谈感受。活动二:学生分组“找花生”,采访找到指定花生的方法。找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活动后,教师线上通过平台推送出问题:通过活动,同学们小结一下生命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纷纷把自己的答案反馈给教师,师生共同小结出生命的特点: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在偶然中产生,是幸运的,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探究二:正确面对生命。教师线上播放视频《人民英雄张定宇》后,学生们线上进行讨论: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我们怎么对待有限的生命?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线上反馈给教师后,师生共同小结: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活着的感动,从容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探究三:生命有接续。活动一:教师线上推出十张照片,让学生利用手中平板分组连线。然后,师生线下分享自己和家人相似的地方。活动二:分享故事。(1)线上推送钟南山家族精神品质传承的故事;(2)线下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的父母长辈教给了哪些做人的道理?故事分享后,师生共同小结:人类生命的接续不仅是身体上的接续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和创造。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应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命。活动三:为自己生命找位置,担当使命。延续他们的生命,写下生命宣言:(1)在家中,我是,我的使命是;(2)在学校,我是,我的使命是;(3)在社会,我是,我的使命是。学生回答后线上反馈给教师。师生共同小结:延续生命,担当使命。
        第三是当堂检测。课堂总结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推送6条选择题,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学生完成后,结果立即反馈给教师。
        第四是总结提升。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对测试结果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对本课重、难点内容“生命有接续”掌握不理想,就再通过平台推送钟南山院士和其父亲钟世藩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就“钟南山院士身上的宝贵品质传承于谁?在生命接续中,钟南山从父亲那接续了什么?”等问题进行互动,在总结提升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课后反思。根据学生预习检测、课堂反馈和当堂检测的结果,教师利用学习平台综合分析,有针对性的推出巩固练习和有关视频资源,让学生自测和复习巩固;还有问题的学生再通过学习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进行个别化辅导,以保证学生人人达成学习目标。
        四、实践中的思考
        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研究的目的是追求教和学的真效能,在学习目标的达成上,重视的是“层次性”“生成性”;在学习资源和练习上,重视的是“针对性”“有效性”;在学习方法上,重视的是“自主性”“合作性”。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需要加大硬件投入。从学校层面看,智慧课堂所需的信息技术装备还不能满足师生全员参与实践;从学生层面看,部分学生家庭缺少学习移动终端和网络,还不能满足课前、课后智慧课堂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条件;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公共网络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网络服务,在2020年“停课不停学”的初期阶段,有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网络拥堵。
        2.需要加大软件投入。一是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少的教师还不具备使用学习平台必要的能力,很多时候是有互动学习平台不使用,更多的教师是不能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二是技术的支持不够。“百智通”学习平台还存在技术和学习资源更新不到位问题;校内也存在上课中途断网和技术上有问题无人即时解决等。
        3.需要增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都需要学生主体参与,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和自为精神,要多渠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学习安排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4.需要开展智慧课堂下的团队协作。第一,加强教师团队协作。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会利用互动学习平台针对不同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检测题、个性化的辅导和回答个性化的问题,但是一个班级50名学生就要有50个学案,限于时空和教师有限的精力,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智慧课堂下的教学需要同备课组的教师加强团队协作。一是要加强集体备课,加强信息沟通,尤其预习题、当堂检测题的拟题,微课、优秀课例、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备课组内可以协作完成,以给学生提供最优化的教学。二是要强化教师的分工协作,放大优质教学资源,优秀教师出优课,其他教师在配合中学习和提升。针对课后环节中的即时答疑、辅导等,备课组内全体教师还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协作完成。第二,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小组建设。智慧课堂下的个性化学习也离不开学习小组的互动合作,通过生生互动,把基础性问题解决在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平台反馈给教师,向教师求助或全班互动解决。
        总之,我认为基于智慧课堂下的个性化学习很有优势:以学为中心,先学后“交”,以“交”定学,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实施差异性引导;师生、生生、线上和线下立体式互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一生一档,大量信息的交流和积累也为学生的后续复习提供了针对性资源;能有效的把学生的学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高效的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因材施教不能实施的问题。当然,要实现理想中的“基于智慧课堂下的个性化学习”还要再做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猷悠.巧用“智慧课堂”促个性化学习[J].天津教育,2019(8).
[2]邓光强.“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立项课题“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个性学习研究”( 20180198)的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