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办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尹甫清
[导读]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对已知问题进行解析,提出问题并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一方面表明知识的可探究性,一方面也表现了学生进行了理解性参与。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无疑是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场所,在教师、学生与课件的相互作用之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问题意识也得到培养。因此,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探究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法策略意义重大。

尹甫清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大众中学  湖南  岳阳  414400
【摘要】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对已知问题进行解析,提出问题并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一方面表明知识的可探究性,一方面也表现了学生进行了理解性参与。而在初中地理课堂无疑是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效场所,在教师、学生与课件的相互作用之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问题意识也得到培养。因此,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探究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法策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地理;问题意识;培养办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41-02

        前言:发展和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的共识任务,在对我国初中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的打破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特别是启发式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思考深度,给学生提供自主钻研的平台。
        一、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初中地理课堂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灌输式”教学使得教师对地理课堂设计能力较为平庸,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教授是能力极限,在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计划调整方面设计能力不足,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缺乏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容易忽视教学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没有建立自我评估机制,不能及时总结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没能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完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得过且过,不能创新教学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部分学生也认为地理是“副科”,没有重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没有花时间探究书本各个章节知识的联系,在课堂上一味地听老师讲,抄写笔记,背诵知识要点,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课堂时间有限,许多教师没有设定提问环节,即使提问学生的响应度也不高,地理教学没有为学生创造积极提问的课堂环境[1]。
        二、问题意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明显增加。问答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教师也能在从中得到教学启迪,在设置的情境中输出教学信息,在解决问题矛盾中调动积极的课堂氛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理论结合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中,教师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将真实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以当事人的角度分析思考,再发挥理论的梳理作用,进行实践强化记忆。同时,在小组相互合作的案例分析下,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成员间分享学习案例中的地理知识点,互相提出问题进行理论解答,一起总结学习方法,在积极讨论的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
        (三)培养审辩式思维,加深思考深度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审辩式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质疑各种现象,同时包容和理解各种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深入探究问题时,层层递进、换位思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意义重大,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供更大的教育空间[3]。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地理知识储备才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问题。在有一定量的地理知识储备下,学生会思考当下所学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联系,对不理解的地方产生质疑,这就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要求学生们基于自身拥有的生活常识和学习积累,理解和运用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将知识网互联互通,将自然现象上升到地理科学知识高度。


教师地理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们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链,理解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同时加以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不要将教学内容囿于教材内容。教学过程联系前期教学基础,适当拓展后期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价值,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的知识链,在因材施教的优秀教学方式下指导学生们了解各个教学重点,提升问题思维的机动性[4]。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学生和家长停留在课堂知识的记忆,而教师必须明确更新教育观念,摆正自身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针对某一情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构建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桥梁,激发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发展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在这种课堂模式构建中将起到关键作用。鉴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将教学计划作用于学生学习科学过程,将课程教学活动,从单纯的“教授”转变到“引导”上来,发挥教师授人以“渔”的人师作用,在学习和解题时注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预习之后,课堂上主要学习难点和重点,课后适当安排练习题强化训练和加深记忆,保证基础知识熟记于心,达到最优教学效果[5]。
        (三)尊重学生的思考能力
        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注重“提问题”,认为在子女提问题的互动中,他们的思维也在活跃着,这样的教育效果是高效、有独立精神的。古人也说:“读书学习,贵在有疑。”陆九渊也说“大疑则大进”,即便是“小疑”也有“小进”。必须在学生的质疑中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深入培养,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对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和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营造学生敢问问题的氛围,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肯定评价,避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同时,号召大家一起利用地理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在共同学习中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6]。
        (四)辅助课外读物和资料
        问题意识是基于海量的学习所积累的知识联系,在量变的逐渐发展中产生质变,在各种地理资料的输入中增加问题开合度,转化为相应的输出。首先,人文地理案例主要源于生活,案例的真实性和丰富性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汲取丰富的养分,教师要把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收集各地风土人情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式分析,分析地域文化下的认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探索生活,让学生们在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获取更多的经验知识,消除书本上的思维定势,扩展学生审视角度。最后,各种地理刊物不但是案例题目也可以成为很优质的研究对象,不论是电视纪录片、旅游报刊、网络风景图片和视频,都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各种现象进行地理知识的描述[7]。
        四、结束语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们长期的共同努力,对问题意识的积极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论是对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能力,还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探索过程。对此,更加要求教师坚定教学理念,对教学方式进行多重探索,指导学生了解和拓展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思考,自主的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梅.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好家长,2019(41):106 -106.
[2]黄丽丽.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 000(015):P.102-102.
[3]郑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9(3):0080-0080.
[4]刘双喜.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00(019):76.
[5]李绍友.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人文之友,2019, 000(006):170.
[6]于宝芹.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9(12):0255-0255.
[7]韦桑.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C]//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9.
作者简介
姓名尹甫清(1971年10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汨罗,职务/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大众中学,研究方向:地理课堂教学。单位所在的省市邮编:湖南岳阳4144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