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国学经典,扬中华文化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李连芳
[导读]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了解其深刻内涵,进而更好地优化整体的文学素养。现阶段,中小学教育需要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以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进而为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李连芳    广西南宁市五里亭第二小学  530003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了解其深刻内涵,进而更好地优化整体的文学素养。现阶段,中小学教育需要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以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进而为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国学经典;中华文化;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32-01

        1引言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加需要通过灵活的教育方式提升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良好基础。以下将对中小学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进行优化策略的探究,以便更好地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
        2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是提升中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尤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国学经典的内容融入课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从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语文素养。
        2.1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字词积累
        国学经典中的文言字词是现代汉语中所不常见的,因此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增加字词的积累,进而更好地明确字词之间的联系,由此更好地提升后续学生用词的丰富性,为提升写作以及理解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学生在阅读时,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胸有成竹”等等,这些对他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2.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多次的诵读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意义,以此更好地优化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对于记忆黄金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能够使其汲取其中的哲学道理以及思想内涵,为增强文化底蕴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反复的诵读中也将使得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为提升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学生读《西游记》,知道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他们个性鲜明,孙悟空神通广大,猪八戒贪吃懒惰,沙和尚忠心耿耿,唐僧心地善良等。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2.3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
        国学经典中含有众多富有哲理的语句以及道理,由此在诵读以及熟记运用的过程中将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相应地增强。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使得学生的文化底蕴得以增强,同时也能为拓展视野、深化人生感悟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摘抄相应的语句也将为文章写作提供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增强文章写作的内涵深度。


例如,学生写登青山塔,站在宝塔第一层什么都看不见,站在第二层视野就开阔了许多,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当你站在宝塔顶层,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3诵国学经典,扬中华文化的路径
        3.1师生互动,讨论质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国学经典内容中含有众多值得深入探究观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强化师生交流的途径,将民主、开放的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国学经典内容解读的活动中,进而更好地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学习鉴赏《天末怀李白》时,对“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一名句时,不同的学生将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该句话的意思是出众的人一般命运充满了坎坷,而基于这个观点解读,不同的学生将可以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予以辩驳,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泰戈尔的例子对历史事实进行总结,说明该句内容范围的以偏概全性。其次,从国学经典中也要启发学生懂得什么是善与恶,通过国学经典语句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身的见解,为加深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奠定良好基础。
        3.2巧用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具有丰富的情节,由此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通过引用故事的方式使得晦涩难懂的国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诵读和理解兴趣。例如,语文教师可以着重讲述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丰富的内容。同学们读《论语》前,可以先给同学讲吴台伯退位的故事;读刘咏词时,可以说刘三扁按序写的一段轶事;读李清照词《夏日绝句》,可以讲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典故;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可以说他们各自的诗风情韵。
        3.3国学经典融入生活实践
        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把读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原则应用于生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完中国名著后产生人生感悟,从而不断进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例如,学生读完《三字经》《弟子规》,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以下原则应用于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在家尽其所能为家庭减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不做有损于人伦、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学生只有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符合修身养性的教育目的。拓宽学生视野,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个性,与此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在中小学推行诵读国学经典的项目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哲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以及互动教育,也能更好地使得国学经典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于银年.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140-142.
[2]王婷婷.诵国学经典,扬改革风帆——浅谈诵读学习《弟子规》作用和意义[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98-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