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鉴赏“三词”切入法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廖凌飞
[导读] 诗歌以造境为主要事务,是影响一首诗歌优劣程度的关键。在高中阶段,诗歌意境的鉴赏是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学生对其意境往往有所感受,但却又往往不知如何描绘陈述。关注诗歌中“意象词”“形容词”“情感词”这三种词语,往往能够找到突破口。

广西南宁市宾阳中学 廖凌飞

【内容摘要】诗歌以造境为主要事务,是影响一首诗歌优劣程度的关键。在高中阶段,诗歌意境的鉴赏是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学生对其意境往往有所感受,但却又往往不知如何描绘陈述。关注诗歌中“意象词”“形容词”“情感词”这三种词语,往往能够找到突破口。
【关键词】诗歌意境  意象词  形容词  情感词  方法技巧
       诗歌以造境为主要事务,意境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形象”的突破。诗歌创造意境,就是让读者在审美时,能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感受和领悟。故在鉴赏诗歌时不能忽略其意境。对于诗歌意境鉴赏的方法技巧名家名师各有见解,现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探索,以期引导高中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意境。
        在高中阶段,诗歌意境的鉴赏是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学生对其意境往往有所感受,但却又往往不知如何描绘陈述,真可谓“只能意味,不能言传”。实际上,如何能够关注诗歌中“三词”,往往能够找到突破口。
        一.以“意象词”寻“景物”。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诗歌营造意境的关键要素。我们鉴赏一首诗词,要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就应该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比如,塑造诗歌意境的名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上片便全是在呈现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首句通过枯萎的藤蔓、落光叶子的树木、失去活力的乌鸦营造了一种萧瑟暗淡的氛围。次句则通过小巧的木桥、缓缓的流水、以及山里的农家,体现了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第三句则转向野外的驿道,通过“凛冽的西风”“羸弱的老马”又呈现了萧瑟暗淡氛围。通过景物形象的选择来塑造意境的诗词名篇还有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融进诗人体味的景物形象,成了“意象”,若干个沾染诗人体味的形象构成一个体系时,就成了“意境”。读者借助诗歌中的“形象”“实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将诗人要传达的意蕴和境界还原出来,将其完善,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诗人创造“形象”“实境”的目的,体现出诗歌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在我国诗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某些“象”已稳定地代指了某种“意”,梳理探究蕴含意义基本稳定的“意象”,能给诗歌的鉴赏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以“形容词”描“情景”。
        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要关注意象,这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这些意象将营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学生则倍感困难。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关注到对“意象”限制的“形容词”。


塑造“意境”的关键因素要有“意象”,“意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色彩的“物象”,那么,“物象”如何沾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除了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外,还与其在诗人眼中的“特点”有关,这所谓“特点”往往是通过限制意象的形容词来体现。比如上文例举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诗人选择了“藤”“树”“鸦”“风”“马”等意象,为什么用“枯”“老”“昏”“西”“瘦”这些形容词?如果用“青”“绿”“欢”“东”“骏”这些形容词呢?或许体现出来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再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张祜《秋时送郑侍御》中的:“离鸿声怨碧云净,楚瑟调高清晓天。”卢照邻《送郑司仓入蜀》中的:“关塞疲征马,霜氛落早鸿。”李商隐《夕阳楼》中:“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鸿”之前的“断”“离”“早”“孤”这些形容词让鸿带上不同的特点,这不同特点的鸿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便会有差别。所以鉴赏诗歌意境时要关注用来限定意象的形容词。
        三.以“情感词”入“情境”。
        诗歌塑造意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言志,即塑造意境只是诗歌抒情言志的一种手段,故在鉴赏意境时,亦可从其“目的”反切,即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来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除了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之外,往往会通过一些情感词来体现,借助这些情感词,是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地鉴赏意境的。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唐代李商隐的《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宋代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此几首诗都写了“梅”,“梅”所处的境除了与其在“驿外断桥边”、在“寒冬中”,在“候馆”处盛开之外,还在诗人“寂寞”时、“最堪恨”时、“离愁”时,正因为是在诗人这些情感浓郁的时候开,所以梅花也是“寂寞”的、“最堪恨”的“残”“离”的,梅被动地沾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也由于诗人的这种情感笼罩着这种氛围。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时候,应该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词。
        中国古典诗歌一般都具有意境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艺术就是要去表现这种意味。古典诗歌由于受到体裁形式、韵律要求、句式语言等限制,很难展现出形象的特点及整体性,很难囊括诗人对世界对生活的众多体味,所以“以少言多”“言在此而意在外”就成了诗人创作诗歌时所努力的方向。诗人把诗歌展现形象、体现意味的任务分派给了读者——读者要把诗歌中的形象、意味还原、完善,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诗人创造“形象”“实境”的目的,体现出诗歌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