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刘金有
[导读] 随着教育均衡理念的提出,在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力求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策略,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学习的方法,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中心小学  刘金有  527500

摘要:随着教育均衡理念的提出,在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力求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策略,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学习的方法,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教育均衡;农村小学;小学数学;学困生
        引言: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很多农村学校都引进了大量的教学人才,改善了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然而,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依然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困生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提升数学成绩,在小学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学困生的转化。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情感教育可以有效转化学困生。很多学困生都认为自己在班级内得不到重视,教师更愿意将目光放到成绩优秀的同学身上,从而丧失对数学课堂的热情,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放弃更多学科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与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困生并不是天生就学不好数学,通过鼓励和引导,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1]。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同时,要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符合其实际数学能力的要求,当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需要在给予鼓励的基础上,耐心对习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长期下来,就可以将对教师喜爱延伸为对学科的喜爱,培养出对数学学科的感情,并产生求知的心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数学成绩。
        二、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成绩不佳,很多情况下都是由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兴趣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认识数学,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困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对很多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其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其求知的欲望,提升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在讲解重点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实践活动或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减少课本知识的神秘性,让数学知识真正走到身边。例如,在讲解多边形面积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草纸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裁剪、平移与拼接,得到一个长方形,依靠自己的实践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求法。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激发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其产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打好数学基础。



        三、树立学困生学习信心
        教师需要充分探索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帮助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成绩,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学困生在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指导,再结合其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因材施教[2]。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设置不同的练习题,为成绩优异的学生设计一些具有难度的题目,保持其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而学困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对其加以引导,帮助其打好数学基础,降低习题难度,帮助其归纳解题方法,探究解题思路,并在多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提升题目的难度,使其在练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讲解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困生先复习余数的含义,并进行简单的练习,多设计一些如“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个人,还剩()支”这样的练习,加深其对余数的认识,在其对本课知识有了良好的掌握后,可以练习更多的应用题,如“一根绳子长39米,做一根长跳绳要用7米,这根绳子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还剩多少米?”鼓励其进行列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并进行表扬,帮助其发现自己的成长。在学困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可以请同学对其回答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其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关心和肯定进而提升学习的信心。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其高效进行对新知识的探究,进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听课,才能有效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一边听课一边思索的习惯,遇到没有理解的部分,要及时进行提问,端正态度[3]。很多学困生都有一定的胆怯心理,遇到不懂的知识,不敢问,也不愿意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上主动质疑,并对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肯定,对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此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敢说的习惯,例如,在讲解这道题的口算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先计算,然后计算,最终得出答案。而有些学生会先计算,再计算,最后得出的结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并掌握更多计算技巧,进而有效培养数学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准确把握教育均衡的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了解每一位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其基本信息,并及时找出原因,探索解决方法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其养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最终实现综合成绩的提升,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
参考文献
[1]崔伟.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249.
[2]王瑞娟.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因材施教转化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23.
[3]姜燕.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 亚太教育,2019(08):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