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31期   作者:张攀
[导读]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建设与城市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城市建筑
        张攀
        湖北建科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建设与城市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城市建筑、道路及相关设施“钢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的地表、地貌及水文生态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化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受到现实“拷问”。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凸显了城市人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矛盾的核心交叉点———水,明确了应对“挑战”和“拷问”的关键所在。论文围绕“水”来探析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内涝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为了优化城市给排水系统、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提出新的理念方式,在给排水建设过程中,使用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能有效地帮助城市在雨季实现水资源的净化、存储、渗透等一系列的功能。一方面,能弥补城市给排水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恶劣环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城市给排水建设过程中,使用海绵城市理念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效应,是指城市的相关设施经过科学改造后,可以如海绵一样,有效吸附雨水资源,从而缓解城市的用水需求,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对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具有强大的抵抗作用。通过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开展和应用具有海绵效应的设计内容,成为当前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发展的主要方向。借助海绵效应理论,实现人工干预的有效疏导,进一步优化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城市的给排水系统缓解压力。同时对城市绿化、农作物灌溉、城市卫生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进一步体现环保城市的发展理念,强化城市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城市地下水源的补给能力,确保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有效构建,有效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2.1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防汛、防涝的主要区域,是内涝问题聚焦点,直接影响城市居民出行便利。设计中应把握3个方面:①加强路面设计。在符合道路设计自身标准的同时,应兼顾路面渗水能力设计,减低路面“钢化”程度,便于雨水能有效渗入地下,及时进入水生态系统循环之中。既要防止雨水渗入对路基的破坏,又要结合路面高差排水。②加强绿化带设计。绿化带对雨水具有收集、净化、蓄积的功能,设计中,应注意控制绿化带与路面的高低差,确保路面雨水被及时收集。绿化带土层铺设可仿效自然净水原理,分别在上中2层中铺设细土、沙石,底部安装渗透装置,使水分能够回渗地下。③设置衔接带。在地势落差较大以及路面与绿化带之间,可设置衔接带。按功能类型划分,一是设置排水缓冲衔接带。地势落差较大区域是排水薄弱环节,衔接带的设置可缓冲雨水瞬时径流量过大对给排水系统造成的压力。二是设置雨水内渗衔接带。如可在绿化带、下沉式绿地、生活区与道路交通汇集区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雨水内渗效率。三是设置蓄水净水衔接带。尤其对于水资源匮乏或水资源污染严重地区,设置蓄水净水衔接带十分必要,借此可保证给排水的平衡与水质的安全。


        2.2打造人行道给排水设计新模式
        人行道是影响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其系统的功能,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工程施工情况重点优化,提升市政给排水功能,改变传统的人行道设计理念,创新现有的发展模式,完善当前的发展思想,实现路面给排水系统的均化布局。传统设计中传统材料综合性能较低,容易产生路面积水问题,不仅影响其排水功能,还对城市居民的出行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灵活应用现阶段的海绵城市理念,优化现阶段的发展模式。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城市地形,选择最合理的材料,优化人行道给排水系统,以保证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新型的排水系统设计中应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实现最合理的密度分布,在西高东低的城市中应保证排水系统顺应西高东低的趋势,反之则相反。针对现阶段的材料选择也应加强重视,在人行道路面设计中尽可能选择新型材料,选择性能更为优越、经济性较高、可再生的新型材料,保证路面的透水性与透气性良好,提升雨水的渗透效果,优化市政排水功能,并在设计中提升路面的基础功效,降低整体的施工成本,满足城市现代发展需求,推进城市化进程。
        2.3科学规划建设程序
        城市给排水建设过程中,使用海绵城市理念能有效地为城市建设发挥调节作用,解决缺水和内涝问题,实现工程治水朝着生态治水的方向转变,最大限度内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完善水生态系统建设工作。在给排水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合理规划建设程序,充分使用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总体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保证程序步骤不断完善,对建设用地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等各项信息资料,使数据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在各类数据评估完成以后,需要对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分析,这样可利于判断符合条件的流域。与此同时,需要对场地内的排放污染物和雨水进行检验,检查合格后方可排放。
        2.4车行道中渗透海绵城市理念设计
        车行道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选用适当的透水材料,可以提升道路的抗水性。区别于人行道路,当雨季来临时,道路雨水量过大,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同时还会造成地面湿滑,间接造成交通事故,严重时还会引发城市倒灌,造成损失。因此,车行道应用海绵城市理论,需要结合地区的降水特点,进一步提升道路渗水特性。目前,不少城市道路的局部区域积水过于严重,主要是由于该区域雨水无法得到及时排放,因此在雨水来临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内涝问题。为了提升道路使用价值,可以在施工过程增设一层防水沥青,当雨量过大时,雨水会顺着道路两侧的排水系统有效排除,同时地面不会因为雨水过多造成交通事故。此外,可采用透水混凝土作为道路中的基础垫层,实现对雨水的快速渗透。透水混凝土具有超强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雨水的快速渗透,减少地面的积水现象。同时,在道路两侧需要种植大量绿化带,进一步提升雨水的吸收能力。由于车行道相关排水设施关系到道路的积水状况,所以开展相关内容的设计务必考虑排水系统的排水量以及排水效率,当雨季暴发时,人工干预的程度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排水系统具有足够的排水能力。另外,对于排放的废水,利用排水系统可以实现相关水资源的有效回收,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进一步体现海绵理论的有效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灵活利用理念的优势可促使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功能性提升。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融入环保、节能思想,从多个角度优化设计。改变传统的设计模式,落实新举措,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整体城市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鹿方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城市,2020,6(10):29-30.
        [2]张海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砖瓦,2020(5):84,86.
        [3]王海.海绵城市理念在山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0(3):42,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