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课文内容,和谐课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格桑拉姆
[导读] 本文以淡化课文内容,和谐课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时代发展需求和案例阐述为依据,从语言抒情转换、点面阅读和谐发展、课文内容与资料和谐共处、文章内容的具体介绍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于圆明园毁灭过程的理解,用心阅读和沟通,强化情感体验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格桑拉姆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第一小学  674599
【摘要】本文以淡化课文内容,和谐课堂——《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时代发展需求和案例阐述为依据,从语言抒情转换、点面阅读和谐发展、课文内容与资料和谐共处、文章内容的具体介绍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于圆明园毁灭过程的理解,用心阅读和沟通,强化情感体验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课文内容;和谐课堂;圆明园毁灭;心灵沟通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04-01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通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淡化课文内容,借助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有利开发教学资源,基于学生原本认知思想,感情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构建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阅读,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效果。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具体内容进行深度探讨,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一、案例阐述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通过对昔日圆明园辉煌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备受折磨和屈辱的历史,强化民族使命感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整个文章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大篇幅辉煌过去的书写与当代圆明园形成对比,激发读者的痛心和仇恨[1]。教师要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淡化课文内容,构建和谐课堂,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有效改进对策,从而提升人们对圆明园的毁灭等知识内容的理解,以此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
        (一)文章内容的具体介绍
        《圆明园的毁灭》阐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其被侵略者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我国文化的热爱,更有对侵略者行为的憎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比较简洁,结构相对严谨。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的是圆明园的辉煌,激发出读者的痛心和仇恨。文章第一自然段阐明了圆明园毁灭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不能预估的损失和文章结尾处能够有效呼应,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展示出作者的痛惜和愤怒之情。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对圆明园建筑风格以及文物等进行了详细描写,再现了当时建筑物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毁灭过程进行了介绍,通过前后对比激发了读者的愤怒之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感[2]。



        (二)开展良好课堂教学的对策和意见
        1.课文内容与资料和谐共处
        本文主要以圆明园建立的史料为基础进行导入,巧妙结合教学需求,插入雨果的《文明与野蛮》中描写的圆明园具体片段,以及英法联军入侵的借口等内容,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入课堂文本中。兴趣是带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有效阅读,保证学生自觉走入课堂中,不断学习,有效阅读,同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以此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2.点面阅读和谐发展
        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圆明园背后的历史故事,为学生展示残亘断壁的画面,吸引学生带着好奇自由阅读全文,以便对其有初步认识;紧接着要求学生重点朗读新建圆明园的辉煌段落,感受整个建筑物的宏伟博大,并对其产生满怀敬意和向往;紧接着展示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结合段落,讲解英法联军入侵的事实;最后发出沉重的感叹,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和热爱之情,从点上阅读与面上阅读有效结合,循序渐进,逐步突破。
        3.语言抒情转换
        阅读是一种对话形式,是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有效对话。此种对话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对话,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对话和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揣摩掌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保证对话更有深度,同时使得阅读有所收获。阅读要避开繁琐点,围绕圆明园毁灭这一主题详细阅读辉煌时刻,层层推进,保证学生情感与文章紧密结合。在语言的引领下,学生们能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人文情怀的同时保证学生情感得以提升,更好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4.人文与工具和谐发展
        阅读教学工作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语文属于工具性学科内容,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知识、发展思维意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字进行详细推敲,对意境合理解释,不断积累最终得到理想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保证两者充分结合。学生在正确理解文字内容的同时,还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期间,教师要紧抓圆明园自身的美,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以情促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心无限的乐趣和情感。教师在对案例进行合理阐述、介绍背景内容后,还要结合时代需要以及学生内心需求等提出合理化改进对策,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莉.小学语文课堂展示环节教师的点拨策略——以《乌塔》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9,000(002):37-38.
[2]杨雯.语文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与数据评析——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4(06):49-50+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