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罗志
[导读] 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有一般教学过程的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仔细研究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对研究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无疑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的基本体系主要是由若干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科学概念,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结论所组成。因此,在初中物理学过程中,应以基本概念为基石,基本规律为中心,抓好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教学。

罗志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国清中学  547400
【摘要】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有一般教学过程的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仔细研究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对研究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无疑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的基本体系主要是由若干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科学概念,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结论所组成。因此,在初中物理学过程中,应以基本概念为基石,基本规律为中心,抓好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97-01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就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因而就要引导学生从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把事物的本质暴露出来,通过表面现象,掌握它的本质。显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学中一直在探索、改进的过程。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在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打好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
        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不足,是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障碍。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1运用实验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演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时,教师可先做马德堡实验(或类似实验),使学生观察到当马德堡半球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时,要使两球分开所需的拉力越来越大,从而认识到马德堡半球受到大气的一种作用力。这是掌握大气压概念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此类的感性知识,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大气压的概念。
        1.2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可以列举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知道的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教学中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例如在进行密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早已获得的铁比木头重、铅比铝重,水比汽油重等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比较集中地再现这些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难道一个小铁钉比一根大木梁还重吗?难道一杯水比一桶汽油还重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重”这个词不能说明上述事实,那么应该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性质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建立密度的概念。这样讲解,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引入密度的概念,对于压强、摩擦、惯性等物理概念时,都可以列举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知的事件,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形成物理概念。
        2使学生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是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灵活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在他们获得必要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
        3使学生明确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根本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若只问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在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和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状态。
        4运用是学生把学到的概念和规律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以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他知识连接起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①初步直接运用。如直接用公式可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质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新授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②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③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梯度二和梯度三应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在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
        总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加工来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再次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最后还要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和定量方面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雒亚妮.如何实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