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差异性教学目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吕叶丽
[导读]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是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由于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进行培养,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如何落实差异性教学目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成效,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吕叶丽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是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由于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进行培养,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如何落实差异性教学目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成效,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差异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89-02

        引言
        教师采取差异性教学模式来剖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并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和领悟学习的能力。差异性的教学目标需要从教师的意识观念开始进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得到进展,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引领学生在数学教育上提高学生对数学教育的认知。因为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本文将从落实差异性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成效进行出发,提出如何落实差异性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具体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设计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师的教学方向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因此落实差异性教学,首先要在具体教学目标上进行差异化的设计[1]。学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区别的。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合理的目标,既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又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的成长。对于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如果教师都设置统一的要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这种目标并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而言,这种目标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不利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定要以学生的差异性为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学目标是保持良好的成绩;针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关注这一群体,在具体教学目标上进行分段化的设计,按照合格-优秀-提升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安排。例如计算知识是数学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存在着差异的,因此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数学计算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计算速度;对于计算能力一般的学生,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而对于计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计算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计算的精确性,然后再向提高计算速度的方向发展。这样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充分结合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既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设计
        (一)教学方式的差异化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方式上对于所有学生是“一视同仁”的,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提高了教学的进度,但是因为忽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效果方面并不理想。因此,落实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差异性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2]。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教师才能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性的教学指导。在教师的教学课堂上,对于一些问答类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积极的作答,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尽量安排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来进行解答,而对于一些能力强化题,则可以安排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回答。例如,在一节数学课堂上,教师设置了一道作业题“灰太狼的篮子里一共有19个苹果,18个梨。今天灰太狼吃掉了7个苹果和若干个梨。问题一:如果灰太狼每天吃2个苹果的话,剩下的苹果够灰太狼吃几天?问题二:灰太狼如果每天吃3个梨的话,篮子里的梨足够灰太狼吃5天,请问灰太狼在今天吃了几个梨?”在这道问题中,既存在着简单的计算问题,又存在着适当的思维拓展题。对于其中的简单计算题,如“篮子里有19个苹果,灰太狼吃掉了7个,还剩几个”,“灰太狼每天吃3个梨,可以吃5天,那么篮子里一共有多少梨”这类的问题应该安排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从基础的步骤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向较深层次思考。而对于“剩下的苹果足够吃几天”以及“灰太狼今天吃了几个梨”这类的问题,则可以安排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回答,并将自己思路做出解释。通过这种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生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基础问题的回答来一步一步向解决复杂问题思考,而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则可以在一开始就通过自己的逻辑判断对复杂的问题做出解答。这种差异性的教学手段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设计
        在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老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简、中、难、不同的层次。对于一些基础类的知识尽量设计简单的教学内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掌握。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相对较为困难的内容,提升和强化学生的能力。对于一些能力强化类的知识,教师则可以设计困难的教学内容,满足较强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为其他层次的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加减法运算定律》的课堂上,教师在课堂布置了“522-52-48”,“650-78-222+150”,“115+132+118+85”,“358-73+273”等多道计算题,让学生试着探讨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将这些答案计算出来。大部分学生都会遵循“从左向右”的计算方式,但是因为教师“简单计算”问题的设置,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就会探寻如何适当的改变公式而保持结果不变。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对于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要进行合理的设置,一方面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另外一方面需要充分贴合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学习小组的差异化设计
        落实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小学合作的学习形式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安排。虽然传统的教学中也有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但是在小组成员的结构安排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各学习小组间的学习情况不均衡,难以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因此教师只有设置合理的学习小组,才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进步,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习小组的价值。落实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学课堂上同样需要设置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但是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要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不同,学习小组的成员结构可以按照“一三一”的形式进行分配,其中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各一人,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安排三。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小组内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有所提高。例如在《推理》的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为此,教师设置了4人的学习小组,因为每个小组成员单位相对较小,成员间需要相互间的讨论,所以有效的将所有学生纳入到了问题的思考之中。同时通过不同学习能力成员之间的谈论与交流,还有助于学生相互间的学习,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学习作业的差异化设计
        学习作业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也是学生巩固复习课堂知识的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学习作业都是统一布置安排的形式,这也就导致的学生间“互抄作业”的现象严重,本来巩固和复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作业反而成为了学生的“累赘”。因此,在学习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同样需要进行差异化的安排,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水平层次不同的学习作业。只有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学习作业,才能起到巩固与强化的作用。例如,在《解决问题与方程》的课后作业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中更多的是能力拓展类的题型,而学习能力一般或者较弱的学生,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中更多的是巩固课堂知识,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安排一定量的能力拓展题。当然,差异化学习作业的布置,要求教师要对自己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有着充分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差异化教学的价值。
        三、教学评价的差异化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有着极为宝贵的价值,它既是教师教学成果的总结,又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落实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建立差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3]。当然,差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并非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优中差的分类,而是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起到鞭策激励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同时也要恰当的提出学生学习的不足。才能让学生在既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正视自身的不足。对于学习成绩处于优等和中等的学生,教师的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激励学生继续进步方面;而对于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评价的重点则应该放在肯定学生进步的方面,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肯定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有所突破。
        四、结束语
        教师进行差异性教学的开展,对于教育创新性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如何落实差异性教学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需要从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开始,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采用不同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致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评的统一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C]//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
[2]孟胜君.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探究[D].2019.
[3]袁小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J].科普童话,2019,000 (024):P.65-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