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甜
深圳星蓝德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200434
1引言
学校是一个孩子一生中养成行为规范、老师教书育人的最重要的场所,一个好的学校不仅可以在知识体系上教书育人,同样在校园环境上也可以影响着孩子们成长生活,现如今传统的学校设计在科技社会已无法满足当下诸多要求,故当今的学校设计应具备绿色设计、柔性空间、低碳环保、健康舒适、智慧运营、能源节约、资源管理、人文关怀等时代特征,而因此诞生“绿色校园”。
关键词:规划、生态、绿色校园
2 当前我国校园设计规划与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日益增长的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需求与停车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机动车、非机动车的日益增长,人车争道的安全隐患,出入口缺乏安全的空间组织、噪音干扰及尾气污染等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
问题二: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忽略室外环境影响
传统意义上建筑的室外环境主要为光、声及热环境,良好的光环境可以抑制癌细胞、控制传染霉病菌及促进人体生长;劣质的声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抑制孩子的辨别、听力及感知能力;而不适宜的风环境,会导致空气污染及人体舒适度下降等影响。有些老的校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教室、宿舍规划布局不合理,日常都得不到合理的日照采光、相互之间噪声干扰、夏季室内外污染物得不到消散,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健康。
问题三:考虑不周的生态设计导致校园内涝频生
近年来由于设计大规模发展不考虑生态因素,导致沿海的学校一到梅雨台风天气就会出现严重的内涝洪灾,有些校园学子每到夏日常会戏称“来学校看海“,此状态对经济安全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失。
3 针对规划与生态的绿色校园设计七大策略
策略一:选址优化
绿色校园建设首先要服从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校园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城乡规划的要求,还需要满足一定的地形、人文要求甚至生态要求,不能对周边环境有所影响:不能在保护区、文物古迹周边建校;规划所在地需做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不可在人为风险高、污染物超标的地区建立校园,亦不可在自然灾害易发地域建址办学。其校园建造前也应做环境评估,鼓励采取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的改变,显示无超标污染物排放且与各类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应保持安全距离才方可建造项目。
策略二:集约用地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校园的设计需要建立在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型用地的基础做规划设计,校园的可比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均不应低于国家现行对校园建设的规定,充分的利用及合理规划建筑用地及建筑地下用地。
策略三:安全规划
规划布局对突发灾害的避难场所及紧急疏散通道等应设置引导标示,例如校园紧急道路流线应联通城市主要聚集区、避难所及交通枢纽;人流密集的通道处宜设置缓冲坡道等无障碍处理,尽可能避免设置台阶以免成为将来的安全隐患;场地内人行通道及场地内外联系的路网为构成绿色出行的主要方面,提供了安全、方便、明确、畅通的校园环境。
策略四:室外环境
绿色校园的室外环境主要从两方面讨论:光环境和风环境。光环境主要为日照采光,良好室内光环境可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发育的基本条件
,学生宿舍日照满足行业内设计规范日照标准内容。
室外风环境是由建筑规划布局与室外景观共同作用,故绿色校园要求: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据地高1.5m处风速低于5m/s,户外休息区、活动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除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50%以上的可开启外窗室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策略五: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概念是以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缓解热岛等作用,以在我国学校项目规划实践中的经验,当绿化率达到35%是可有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所以鼓励提高生态环境,从场地规划及建筑布局角度创造出更加舒适的人与自然生态空间。项目的场地应考虑保护原有生态措施如湿地植被等,径流量大的场地区域需考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回用于绿化,采取生态滞留措施和初期雨水净化措施,建有集中蓄洪调峰功能设施,控制年雨水径流总量。
4 规划与生态绿色校园的实践——以无锡市锡山区华夏天一学校为例
这是一个生态规划12年制学校,也是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教学设施,是一所高规格、高品质的K12国际学校,设计师也坚持规划与生态一体化设计,坚持绿色设计打造绿色校园。
①选址优化
项目场地选址于无锡市锡东新城商务区,西邻吼山南路,南邻先锋东路,东侧隔着文景路为锡山实验小学,北侧隔着规划路为规划学校,东侧紧邻规划公共停车场,距离无锡东站2km,距离苏南硕放机场9km,距离无锡站13km,交通十分便利,周边也无保护区及危险区。
②集约型用地
项目所设置的风雨操场为架空操场,屋顶为操场用地,底下两层设置了运动场及停车楼,把建筑用地进行了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地下停车库的难题,同时也做到了集约型用地。
③安全规划
项目整体规划上设置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道路,且应急道路连接系统需连接城市主要人口聚集区、避难场所和交通枢纽,且设置引导标识使场地内外构成绿色出行网络,出入口均采用无障碍竖向设计,场地整体构成了安全、畅通校园环境。
④室外环境
基地内及北侧规划学校和东侧现状学校规划要求的日照标准,校园内的任何主要功能房间不会产生光环境影响。
校园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边据地高1.5m处的人行区域内平均风速为3.5m/s<5m/s,户外休息区、活动区平均风速3.3m/s<5m/s,且室外平均风速放大系数为1.6,除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且场地内所有建筑50%以上的可开启外窗室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⑤生态环境
场地设置大量连接建筑的连廊及景观规划中也设计大量高大乔木,为营造良好的室外热环境做出了思考,对周边热岛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夏天阴凉冬天挡风的室外环境。
项目同时也按照海绵城市设计统筹设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部分人行道路设置透水砖、非机动车道设置透水沥青、运动场设置透水塑胶及部分地面机动车停车位设置植草砖等透水铺装设施,且透水铺装面积可达到室外硬质铺装的62%以上,且在校园四周及景观水景旁边设置5732㎡的下沉式绿地和1117㎡的雨水花园等绿色雨水调蓄设施,并在景观水体旁边绿地里埋地设置500m3的PP蓄水模块以防绿色雨水设施溢流,也可当做补充蓄水亦做雨水回用用途,存储的雨水可用来道路浇洒及绿化灌溉,即有效避免暴雨期内涝外渗又可做到减轻水资源利用负担。
5 结语
“绿色”不等于“绿化”,而是从设计之初就要将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本文以规划与生态设计的思路为大家归纳总结提供了相关绿色校园建设策略,希望以“绿色校园”的思维出发为未来的教育建筑设计提供创新的理念与技术逻辑,传递可持续思想,赋予校园设计更有活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夏甜,1992 08 09,女,汉,安徽省合肥市,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中级职称,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