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易萌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体育建筑服务于大型体育竞赛,因此对环境、基建的应用要求诸多,为避免环境质量受到影响,或体育建筑设计存在诸多压力,要深入分析体育建筑所负载的环境功能以及社会责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探索在空间布局、材料应用、技术应用等方面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举措,为我国体育建筑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体育建筑设计;策略
引言:我国的体育运动事业不断发展,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或实践阶段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做好体育建筑建设,能保障各项体育活动的有序推进。在体育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设计做好空间体型塑造,考虑建筑物的空间价值,此时它作为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基础活动场所,能构建让人倍感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因此体育建筑设计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障设计环节、材料应用等各个方面的有效性,为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供空间条件。
一、体育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目标
体育建筑早期是天然简便的室外空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逐步成为一种全天候的室内场馆,自身的发展历程较为久远,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迁。现如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标准增多,科技手段应用要求也明显增多[1]。但从其整体的舒适度、运动效果来看,人们更习惯自然采光、新鲜空气所构成的运动环境,而室内空间构建与体育运动的属性有出入,显然是违背生命发展的本质要求的。在体育建筑施工阶段,由于项目工程庞大、耗资巨大,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面临诸多的压力或损害。大型体育场往往在有国际化体育赛事才使用,短暂的使用时间,后续有无尽的维护要求。有关于大型体育场的多元化应用,也是业界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在建筑设计阶段,分析体育建筑对城市生态系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赛事结束之后场地继续应用等工作要求。多角度的分析体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成为国内外从业人员共同关注的内容。使用替代能源、可再生材料、循环水系统、低碳交通系统构建等等,将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构建完善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好地完成建筑设计目标。
二、完成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基本工作
(一)应用生态化技术手段
分析体育建筑的采光、采暖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使用生态技术或绿色建筑,不仅能够将体育建筑持续化利用的目标达成,也能成为人们对运动环境自然化、生态化的发展展望。利用自然化的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屋顶采光或覆盖施工阶段,要将结构形式有效结合,为其最终成为大空间构造奠定基础。探讨丰富建筑造型的有效途径,在比赛过程中引入自然光线极为关键。竞技体育场馆对采光的要求诸多,要保障环境舒适性,避免眼睛直射运动员的眼睛,影响运动员的技能发挥。利用屋顶采光窗作光线遮挡或柔化处理的方式,获得更为均匀的光照。屋顶可以利用百叶反射阳光,允许漫反射光线投射到室内环境之中,避免眩光出现,也能起到控制室内温度的作用。屋顶光控的百叶窗投射在车道之上,透过天窗引导气流,或者将热空气从百叶窗之中排出,能提升自然光的利用率,将室内环境整体的舒适度提升。
现如今在屋面处理阶段,可以应用的技术手段诸多,薄膜结构或活动屋面技术有效应用,为体育场的自然采光提供了无限可能。利用薄膜结构能保障室内空间的透光性。光照在室内空间更为柔和均匀,不会出现强反差的光面或阴影。活动屋面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灵活的调节屋面的开合,人们在享受现代化设施的情形之下,能重新获取天然的采光或新鲜空气。
利用自动调节的方式开启屋面,可以将空调、照明的能耗有效控制,体育运动重新带入到自然阳光的空气之中。在建筑设计阶段,要认识到活动屋面的设计难度较大,且施工强度、施工维护工作要求诸多,整体的建筑造价成本较高。即便利用自然采光、通风手段控制运行成本,但是节约用电与开启用电之间的差距较大,活动屋面体育馆的应用价值,有利于节能减耗,将运动场的生态价值展现,并非完全关注其经济性特质。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还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控制造价,而不是单纯的依赖节能技术,才能有效保障技术手段的可持续性。
(二)注重建筑材料应用
在建筑设计阶段,注重材料应用能突出建筑设计的特色性,也是探索技术本土化改进,经过创新实践之后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分析我国以往的体育建筑设计在材料应用阶段的特质,会发现程式化、标准化的材料应用极为普遍。这种情形之下不考虑地方环境特点、地域特点,忽略技术手段的适应性,显然会影响周围的环境秩序性。所以要结合多功能的需要,分析体育建筑外观形态方面,拥有自身特征的形体[2]。现如今我国在这类材料技术应用阶段,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将体育建筑的传统形式调整,按照当地的商业、文化发展的特质,将新型的材料应用形式确立,为实现自身的个性发展而优化技术形式。
在材料选择以及材料语言应用阶段,首先要将城市环境设计要求明确,保障城市空间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建筑单体设计与城市特色发展结合;转变固有的几何形体构建模式,突出体育建筑的标志性、特色性,展示建筑丰富形态特征,与建筑本质的理性空间有效结合;节能降耗是实现体育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针对场地选择、能源利用、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分析材料属性,配合建筑设计计划,最终实现新旧材料的组织应用,从源头开始控制能源损耗问题,最终实现体育建筑可持续化发展。
(三)功能空间合理布设
体育场馆的功能空间设置,从比赛场地到观众席、附属空间等等其本身的变化性较强。利用场地面层置换,观众席固定为移动等灵活可变的空间设计,能够为实现体育场馆多功能使用,以及赛后的持续利用提供优质的弹性空间。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体育场馆设计,观众席也具备弹性可变的特点,能实现空间价值的有效挖掘[3]。服务于国际赛事的场馆空间容量较大,客座数量较多,可同时容纳上万人。所以在设计这一类场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压缩固定席位的方式,设置活动看台满足客座量。赛后可拆除的活动作息,能为体育场馆增大面积的运动场地奠定基础,不仅能控制维护费用,还能将空间利用率提升。现如今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建筑设计阶段,通常会将固定席视为核心,然后设置活动席少量补充,活动坐席的应用目的,是应对大赛阶段激增的观众数量,因此要突出坐席多功能的特点,考虑到赛前、赛后的场地应用需求。因此适量增加活动坐席数量,有利于突出活动看台的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多功能的运动中心。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之下,为确保体育、文化、环境之间的融合,要分析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构建更为理想化的体育活动场地。在体育建筑设计阶段,分析不同赛事之下的运动锻炼场地需求,明确项目建设标准,做好建筑空间造型管理,提升建筑物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炜.浅谈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J].山西建筑,2008.
[2]孙一民,汪奋强.基于可持续性的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结合五个奥运、亚运场馆的实践探索[J].建筑创作,2012.
[3]李贤.基于可持续性及高校特点的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摔跤馆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12):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