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陈晓娅 张荐平
[导读] 问题导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注重激发学生在问、教、答等环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问导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培养自学能力。文章首先探讨了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再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实施策略,希望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陈晓娅  张荐平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一校A区   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中心校  408400
【摘要】问题导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注重激发学生在问、教、答等环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问导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培养自学能力。文章首先探讨了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再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实施策略,希望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40-01

        引言
        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所以,问题如何设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尤为重要,随着目前针对基础教育的改革,问题导学的优势愈发明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问题导学中的知识内容探究是每位教师都应当深入挖掘的教育任务。
        一、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问题导学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师的提问引导,进行教学节奏的打磨,可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节奏,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在问题中进行教学引导的课堂节奏下,教师需要利用问题引导实现互动教学课堂的情境构建,以便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寻找正确的数学答案。在思维能力培养的方面,问题导学的课堂结构更为精简,这种教学课堂不仅降低了复杂教学模式与课堂活动对教学内容知识含量的影响,还有助于小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并在逐渐展开的教学之中实现问题的多元转化。
        二、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研究
        (一)提出探索性问题,实现学习的实践延伸
        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概念为基础,对过于理论化的内容进行直观化的处理,以便增加教学问题的时效性。只有简化相对枯燥的知识内容,才能让学生们进入深度思考的学习状态。如何利用相关问题的教学设置,使学生在思考中触及知识概念的核心,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能够理解知识概念内容的同时,对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得到相关的认识,教师应增加教学问题的探索性,并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中设计相关教学内容的问题逻辑,才能使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解题的步骤思考。


以《100以内的数的认识》为例,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准确的认识计数单位,教师首先可提问:“我们班级有多少名同学?”经过教学问题的初设,可使学生对计算班级学生数量的方法进行思考,当学生给出问题答案的同时,教师可再次利用提问:“你们是如何计算得来的?”,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概念得以深层次的理解。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在于加强课堂中知识内容的探索性,这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适当加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学习元素,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二)设计递进式问题,突破学习的知识难点
        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无法得到教学强化,很大原因就是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新知识内容时,教师缺乏递进式教学问题的设计。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思考,所以学生无法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根据知识内容进行难点问题的自主解决,教师需要增加对难点问题设计的耐心,并在问题的提问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变。例如,《笔算除法》的教学中,为了给小学生展示更具有逻辑性的学习思路,教师首先可在提问中为学生设置解题线索:“在计算44除以2时,你是怎么计算的?”利用这个问题,可使学生在知识内容的结合思考中理解应该先用十位的4除以2,接下来教师可利用问题“几个20是40?”使学生明白两个20是40。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拆解,并在不同的步骤中融入相关的问题引导,可使学生对数字,以及数字的运算产生深刻的理解。学生愿意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相关的思考,不是因为对枯燥的知识概念本身感兴趣,而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添加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环节,使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相关的问题解决,以问题引导进行展开的教学课堂即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问题的设置可增加教学内容的目的性与知识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触及知识概念的核心。问题导学的课堂结构更为精简,这不仅降低了复杂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吸收的影响,还有助于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应简化相对枯燥的知识内容,以便学生们进入深度思考的学习状态。同时,为了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能够自主的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教师应加强教学知识的关联性,并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强化相关问题的解题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利用相关的教学问题,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慢慢掌握不同数学概念的运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宁.内地新疆高中班预科数学问题组导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许欣.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3]吴彩云.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 (08):125-126.
[4]黄文模.“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2020 (34):28.
[5]孙秋燕.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 (31):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