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变迁与文化景观的变化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1期   作者:陈语
[导读] 杭州西湖文化内涵深厚、风景优美,是人和城市、和自然相互影响、
        陈语
        杭州西湖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摘要:杭州西湖文化内涵深厚、风景优美,是人和城市、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首先阐述了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变迁和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紧接着站在人文地理视角阐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变化,最后站在世界遗产视角下阐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变化,望对文化景观理念以及遗产保护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文化景观;建筑;杭州西湖;变迁;沿岸
        1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变迁和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
        1.1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变迁历代总结
        西湖历经了几代的发展,由灵竺至南山、湖滨、北山、东线甚至是全区全方位地进行建设与开发。长期以来,西湖被当成一座特大公共园林进行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建立起相对健全的文化景观体系。现如今,西湖园林多围绕着西湖这一核心进行造景,南北面是山,以湖山为背景,通过分段聚集的方式,要么滨湖,要么依山。而滨湖地带之外的区域,则以北山系与南山系为依托,实现山地园林的延展,此为在同地古今叠压后基本连续的建筑活动所创设的效果。
1. 2建筑变迁和杭州城、西湖的关系
        城市活动介入西湖的过程是由于自景观湖、功能湖逐步向同时注重两者的过程,长期以来西湖是人类的紧迫需求,建筑活动才慢慢介入到西湖内。从狭义的角度上看,西湖长期地处“城外”,也就是城墙西部、北部地区,然而其并非简单的附属,从理念上看其是城市的参与主体。
        杭州西湖沿岸建筑的营造和其城市的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对重建、拆建的历程和频次、建筑类别的特殊改变以及建筑营造的分布范畴改变等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会由于杭州城市的发展而受到显著影响。结合西湖沿岸建筑变迁特征发现,可印证其重要的城市活动,并对其进行还原处理。
        随着杭州西湖沿岸建筑的不断变迁与发展,“重建”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营造活动,在这当中涵盖了地理位置改变、建筑名不变的原额另址改建、地理位置和建筑名称固定的原址原额重建、地理位置不变、建筑名改变的原址新额重建等。建筑重建的方式之所以会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缘由:其一,继承建筑名字的需求;其二,继承建筑功能的需求。
3人文地理视角下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变化
        F.拉采尔是提出文化景观定义的第一人,是开创人文地理学的学者,其一生注重语言、种族以及宗教、文化传播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起初,早期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更为倾向于对地理决定论的研究。之后,人地关系讨论逐步演变成文化决定论。1906年,O.施吕特尔对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的定义,该定义指出,景观有外貌,且背后凝聚着经济、社会以及精神力量。其站在历史的立场对景观进行研究
        地与人是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要素,而互动关系是文化景观形成的核心要素,这种互动关系一定是持续的、可辨识的、长期的,并非无法捉摸的。换言之,文化景观的完整性与层叠的历史意义、证据以及解读的要素之间的完整程度、和自然的关系的完整程度有关,并非只是自然的完整。而依靠人类设计并建成的景观应始终维持设计伊始的状态,而未发生根本上的变动。有机进化的景观体现的是面貌与形式方面的演化过程,此过程应具有可阅读性。由于许多互动关系具有较强的可辨识性,所以被视为文化景观的西湖才显得格外突出。
4世界遗产视角下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变化
4.1世界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放眼整个世界,和自然密切交织的遗产文化比比皆是。就好比地中海的台地般,西湖是人文长时间对自然产生影响的存在,更有甚者,有些是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而得以长期存在。

西湖景观最显著的价值并不是表面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景观”的公式关系,但凡是采取人工方式打造的景观均可叫做人文景观,而那些鲜少有人工参与进来建设的景观被叫做自然景观。然而,文化景观并非只是一处桥梁流水、单体建筑等,它的形成需空间与时间的不断叠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现人文和自然的融合,要有一定跨度,被留存到今天并将长期延续。杭州西湖有长期古今叠压痕迹的特征,这是其不能对标混合遗产或文化遗产的根结所在。
4.2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提出
        新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型的出现,表明人们对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较过去有了新的进展。“文化景观”代中提到了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实际上是对基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等的促进下或者影响下各个聚落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特征,其完整性具体涵盖了和遗产特有性质存在根本关联的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抑或是其他“活着的”财产所呈示的“各类动态与关系的功能”应得以维持下来。文化景观自身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其各构成部分的累加。文化景观概念提出后,对保护这类遗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归纳分析并研究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变迁的情况,有利于维持文化景观财产的各类关系,确保西湖附近的人类活动具有可持续性。一旦了解并掌握了杭州西湖重要的“真实性”,清楚了这种真实性是变迁的人类记忆与过程记录,就可以更清楚地明白现代重建的断桥残雪亭为何能够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可更为自信地掌握并保护西湖文化景观遗产。
4.2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评定标准
        关于“明确界定的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委员会作出的界定强调,景观是人类建造以及设计的。文化景观是对自然和人之间的联系的一种重要体现,此类联系亦可被看作是人类对自然进行的干预。而“有机进化的景观”的概念则突出在时间上你的动态性,是对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一种体现。世界遗产委员会强调,此种文化景观通常需要历经长期演化,这种改变具有持续性。“关联性文化景观”的概念,是对文化和自然的联系的一种体现,此种联系通常和文化有关的非物质要素相关,比方说文学作品、信仰等,其更为注重在文化景观内体现出的和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三种类别的定义对文化景观的不同属性进行了识别,即:时间性、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性、非物质关联性等。但是,由于其往往会同时存在前文所述的三种属性,这无法用于划分文化景观的类型。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各国对文化景观进行探究与了解,同时也创建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保护与认知框架。然而由于其所站的角度比较宏观,必须重视国际平衡,在充分思量其三种属性的价值的多少的前提下,针对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作出判定。但是从保护上看,不可不重视任何属性,否则均将会影响到此处文化景观,给其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此外,关于自然如何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文化如何对自然要素产生影响等文化景观的核心内容,目前还未产生清晰的评价标准。所以,照搬照抄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文化景观的现行分类与概念肯定不可取,会造成在保护与认知方面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存在偏差。要更为合理地了解西湖文化景观,并将其保护到位,需要找到更多适合西湖文化景观的具有特殊性的、地方性的切入点。
总结
        总之,作为一处存在长期古今叠压痕迹的、现存鲜少看到的文化景观,杭州西湖的变迁是对其繁杂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缘由的一种重要体现。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在地理位置、类型、分布范畴、数量增减以及名额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足以表明杭州西湖沿岸建筑变迁过程比较复杂。因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介入西湖的是城市活动,依靠建设建筑对岸线与湖区进行改造。而沿岸建筑与湖区建筑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发展阶段的政权变化、经济发展状况、主流价值趋向与社会信仰。
参考文献
[1]章银柯,俞青青,钱江波,余金良. 基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特色植物监测评价思路探讨——以杭州西湖为例 [J].园林科技. 2018(01)
[2]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 清华大学 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