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驫
上海浦东北蔡市政建筑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204
摘要:相比较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上实现了标准化、一体化设计,在施工上实现了装配化、专业化,并且还能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因此具有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地优势,能较好地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理念。尽管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早,但受理论和施工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工程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预制构件间出现裂缝,配件间跨度小等,导致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不高,制约了其发展速度。由此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监控力度,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管理;应用
1导言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发达国家中应用十分广泛,近几年我国开始大力引进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但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从新建工程情况来看,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比逐渐加大,但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也随之增加,阻碍了装配式建筑整体效益发挥。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钢结构建筑,具有精度高、效率高、污染小等优势,在近几年的实践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也推出了一些新型工艺,局部区域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因此,为了更好发挥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应不断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工程建设效益。
2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标准化设计:通过建立标准化的部品部件单元,既可以保证设计质量,提高工程质量,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加快设计速度,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进度,节约建设材料,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装配化施工: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同时还能降低模板工程量,减少施工现场的污染排放。可以说装配化施工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和运用,对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地作用;信息化管理: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集成各种优势并互补,实现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加之信息的开放性,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促使工程建设信息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问题。但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的新式建筑体系,为了保证其设计的科学性,对设计人员的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不同预制构件的施工工艺不同,加工要求也不同,因此对工厂加工技术也有着一定要求。
3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装配式建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安全问题,施工现场施工人员高空作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危险系数显著提高。装配式建筑有各种各样的物料,运行过程中不合理堆放摆放就很有可能提高隐患的出现概率。将装配式建筑材料装车,再向施工现场运输时,及时与施工现场的有关施工人员进行对接,必定就会出现十分混乱的情况。操作人员不能科学安排,配合缺乏合理性和协调性,浪费大量的工作时间。在实际施工中尚未对每个操作人员开展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以及监管,进而导致危险事件经常出现,导致施工现场环境不安全。
3.2构配件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材料就是构配件,因此构配件质量会直接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行业并没有提出PC构件的统一生产标准,更多是设计单位结合工程情况计算出构件参数。但部分生产商质控管理不严格,导致所生产的PC构件质量不一。同时,PC构件在完成后统一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如果出现了挤压、碰撞等情况,会影响PC构件正常使用。再者,在工程管理中没有对PC构件验收,部分质量不达标的PC构件进入现场被使用,增加了工程施工质量隐患。
3.3经济成本较高
就装配式建筑来讲,其有很多显著的优势,然而也攒在一些缺陷。比如装配式建筑发展也必须要将得到足够的国家资金,必须要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迅速发展,然而其资金建筑成本相当高,这些就不利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稳定进行。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科学的情况,不管是其内部监管还是外部监管,都不够公开透明化,这些必定在无形中增加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同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尚未形成,导致早期研发以及后期应用操作很难顺利进行,不能合理调配经济利润,自然就会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
4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管理应用措施分析
4.1重视项目前期工作
对于设计图纸环节,聘请专业的装配式建筑设计人员,利用BIM建模软件,创建各专业设计模型,消除“错、漏、碰、缺”等常见设计问题,并结合工程实际,对设计进行了优化,通过多专业深度融合,删除多余工序、多余产品功能造成的浪费,如外立面建筑线条优化;将部分外立面的小空间复杂线条造型进行优化,主要采取两种:复杂线条采用EPS和复杂线条采用模具式配筋混凝土填充。不仅简化了外立面复杂节点,还减少了多余工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再如铝模深化设计时,将飘窗台同一次结构一起施工,减少了飘窗台二次施工工序,降低质量风险。对于预制构件的加工,为了保证构件的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构件质量满足结构设计性能,一方面要对构件进行逐批检验;另一方面加工所用的模具要满足性能要求。当预制构件全部检验合格后,方可运至现场。
4.2完善管理体系
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构建符合建筑工程要求的施工管理体系。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管体系,如完善装配式建筑审批流程、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等;管理中还应配套完善的构件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保证到场构配件质量,避免质量隐患,从而更好地满足建筑工程使用标准。
4.3建立统一化的生产装配式建筑市场
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其相应的生产系统有待完善,市场依旧需要进行统一。就该方面来讲,可以科学整体规划市场当前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装配式建筑市场化政策运营,清楚明确分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且需要二次配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对现有的市场资源进行共享,形成相对完善的装配式建筑市场产业链。慢慢接近商业化以及市场化,大大的提升配置效率,减少成本。
4.4加强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管理直接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任何施工问题都与人为因素有一定关联。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责任意识,认识自身的岗位责任,除了管理好构件,还要加强人的管理。结合不同类型预制构件,分开摆放和储存,严格控制堆放高度和仓库环境,由专人负责看管构件,避免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对构件造成破坏。对施工人员展开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掌握了各类构件的安装要点,科学安排人员、构件、设备的进出场时间,保证施工现场足够干净整洁。构件装配中,应全面加强现场质量管控,做好各项工艺的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构件装配精度。在质量防控中,对于施工重点、难点应旁站监督,定期、不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避免影响后续施工。
5结束语
总之,在工程实践中,要强化装配式建筑模数化设计管理,确保部品部件满足标准化和通用化要求。还要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采用结构工程与分部分项工程协同施工新模式,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力投入。此外还要全面进行实测实量,用数据诠释质量,以高精度高标准来约束过程实施,提高项目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建波.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109.
[2]吕婉晖,孙其浩.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36):89-91.
[3]樊志红.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探析[J].江西建材,2020(11):106-107.
[4]陆佩文.装配式住宅项目质量管理重点浅析[J].建设监理,2018(0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