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1期   作者:谭玉华
[导读]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乡村面临转型发展难题
        谭玉华
        广西连翔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市  530029
        摘要: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乡村面临转型发展难题,同时村庄规划也存在理论认知层面的不够深入与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各个地区也希望通过空间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与全域管控来深层次干预乡村空间重构,持续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职能、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重要内容,从多个方面思考解决问题。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的确定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统领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抓手,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自然资源分散管理、农村户籍制度约束等影响,我国“三农”问题十分复杂,备受全球各界关注。梳理发现,我国“三农”问题研究已由单一片面化转向全面综合化,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渐成主流,通过科学认知与基层实践深度结合、新型理论与工程技术有效对接,在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方法、制度、管理等诸领域取得长足进展。
        1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1.1农村空心化问题
        我国乡村振兴道路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空心化。改革开放成果卓越,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伴随着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问题必然出现,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村庄布局规划工作方面还有待调整。这个治理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也必然会面临各种现实问题,例如:乡村地方政府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也必须加快工作步伐,同时还需要参考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工作实践活动及相关经验。
        1.2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我国乡村振兴建设正处于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明显存在由资源匮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所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农村贫困群体快速发展,不利于乡村的全面振兴。简而言之,乡村振兴还必须结合更深层次的教育培训、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
        1.3村庄特色的消亡
        我国村庄特色消亡问题非常严重,几乎所有村庄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改变。其背景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所导致的大量农村人口因为“二化”而被集中到城镇中参与生产,他们的消费生活模式发生改变。大量的农业人口被“城镇化”,也导致如大量的传统村落消亡,历史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拯救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已然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合力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2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解构认识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表现是村庄空心化、主体老弱化、土地空废化、环境污损化和农村贫困化等“五化”现象。我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从城乡融合视角科学审视,创新乡村重构理论逻辑,实现城乡转型发展,理清土地利用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众所周知,土地是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充分顺应经济全球一体化潮流,立足转型期我国现实国情与发展阶段,全面梳理回顾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演变规律基础上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有效根治我国“乡村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治本良药。
        3制定农村产业发展策略
        村庄产业发展策略需从村庄现实基础和发展目标出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有关要求而定。首先,产业规划应统筹村庄资源本底条件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夯实传统农业基础。第一步,要落实好上位规划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扎实稳固;第二步,要依据现有农业资源,统筹考虑各类农业建设的可行性与综合效益,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品牌化、高效化、生态化转变。其次,要贯彻国土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全要素统筹”的理念,将自然生态、文化、风貌等要素纳入村庄产业规划的考虑之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需将产业发展与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风貌、民俗技艺相融合,通过产业集聚、产业联动、技术创新等方式,引导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村旅游和服务等有机融合,形成农业为基、特色为魂的农村特色产业,推动村庄产业向复合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型。再次,村庄产业发展既要注重刚性内容的落实,也要留有弹性选择的余地。一方面,要强调村庄产业发展不得侵犯损害村庄生态保护用地、永久基本农田和历史文化遗产,有污染、有损农业发展的产业应予以腾退;另一方面,产业规划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可以根据各自然村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产业基础、村民需求等制定多样化的产业发展类型、产业规模及布局、产业运作模式,以供村民村集体选择。最后,在产业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考虑其可实施性,将产业引导和布局充分落实到行动中去。有效的措施包括制订“近期行动计划”和“实施保障机制”。近期行动计划需要根据既定的目标任务,综合考虑财力、人力和村民的迫切需求,明确近期亟需落实的产业项目的内容、位置、规模、资金筹措、责任部门以及建设时序。实施保障机制则要求采取必要的手段,持续跟踪、监督、评估产业项目的推进状况,确保产业项目的实施朝着目标方向进行。
        4综合发展规划
        对于任何规划工作来说,都具备面向未来以及预估发展属性,也就是在空间规划当中立足当前实际承载力、适宜性,全面加强底线约束、管控能力,但也要注重其发展属性。作为村庄,考虑到行政等级、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难以向城镇一样统筹更多的资源,因此村庄规划要在底线约束、空间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整合文化、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资源,从多个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做好各项资源统筹工作。着手于底线与实际,推动村庄发展进程。
        此外,“一张蓝图”也要将其实现才有意义。虽然国土空间规划倡导“一张蓝图干到底”,但在乡村规划中,必须要更具实施、落实的属性,蓝图给乡村综合规划发展提供了框架和指导,而实施是落实的重要一环。因此,近期要重点针对村庄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完善公共设施等方面,积极加强各项任务与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蓝图式规划理念转变为以实施有效,这样才能够为村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乡村地区本身具有错综复杂的地域特性,因此伴随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演变现状,我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必须起到重要作用,注重在乡村发展条件差异巨大的大背景下追求乡村振兴各方面要素全面发展,建立村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关注人口产业与资源文化变化,实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整体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贾铠阳,乔伟峰,王亚华,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尺度国土
空间规划:认知、职能与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8):16-23.
        [2]高鑫.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城镇建设,2019(12):83.
        [3]张勇.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若干思考[J].
中国标准化,2019(18):136-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