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李春盛
[导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李春盛     化州市长岐镇中心学校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24-01

      引言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智力差异等,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表现出较高的理解力和较快的阅读速度。在这一阶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有些学生则相反,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表现较差;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的爱好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喜欢文学类书籍,有些学生喜欢小说类书籍。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症结,提高学生学语文阅读兴趣。
        1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现状
        1.1阅读教学理念落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展开的,通过教材中阅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跳跃思维,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明文规定下,明确规定了阅读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但是,以教材为载体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模式,一时难以改变。实际教学中,只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与新式阅读教学有关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但融入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严重脱节,导致新式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教师对阅读教学缺乏正确的定位,教学目标设置不严谨,阅读教学活动草率了事,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发挥,甚至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未起到积极作用,阅读教学效果也不理想[1]。
        1.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形成,第一,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引导着课堂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削弱了学生的存在感。第二,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有限,甚至不多,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较少。第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阅读内容不能自主选择,学生的阅读变得被动、呆板,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丧失。基于此,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小学阅读教学也是以名著、名人文章阅读为主,学生对阅读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觉得阅读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提高。



        2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2.1注重阅读方法创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具备一定语文基础能力,教师有效进行阅读创新,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记录。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引导者作用,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记录读书笔记,要求他们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遇到的优美词句等及时记录下来,或是指导他们将自己在课文中做的批注、仿写和改写的内容摘录下来,然后借助定期的检查和展示鼓励学生将该项活动进行下去,通过反复训练将其变成学生的一种固定习惯,进而使其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在习惯的驱使下,小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为其写作、表达提供更多有效的素材,使阅读活动更加具有实效性。第一,教师制定阅读计划,督促学生养成按时读书的习惯。阅读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活动,因此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使其在坚持和积累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老师可以采用制定阅读计划的方式为学生规划不同时期的阅读内容,督促他们按时读书,从而实现培养其语感、增加其知识储备、提高其文学气质的目标。如,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阅读对象,为学生制定为期一月的读书计划,要求他们按照顺序每天读一篇课文,并用录音的方式记录自己读书的过程,以此来促进他们按时开展阅读活动,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
        2.2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感性阅读,但在实际阅读课上,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感性阅读。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实际上,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把阅读作一个大致的分类:美文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陶冶情操,一般采取默读的方式;包含知识的科技文章,应精读,使其学以致用;文章中长篇大论,应选择泛读。读法是一种工具,运用得当,不仅能减少学生的阅读任务,还能使学生阅读效率提高,阅读审美能力提高。当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带头,用感情用事的阅读来吸引学生,让他们陶醉于语文的意境之中。这将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进一步掌握写作技巧[2]。
        2.3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形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比如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词用得非常巧妙,非常传神,它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这种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绿”字。在这里作者使用“绿”字,而非其他词语,使诗歌充满图画感;在这里使用“绿”字,使诗歌充满感情,也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在这里,这个“绿”字还蕴涵着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尽管自己这次出征,却比权势更愿意回归故土。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画出来,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
        总结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这一点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实现,让学生通过阅读各方面的资料,使他们增长见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教学[J].学苑教育,2016, 000(019):P.32-33.
[2]东野广梅.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