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群文阅读建构策略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沈彩霞
[导读] 现在,小学群文阅读已走进课堂,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所谓群文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它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既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彩霞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628017
【摘要】现在,小学群文阅读已走进课堂,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所谓群文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它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既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基本课型;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1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以上。但实际上,学生阅读最小,落实不到位,课内外阅读脱节。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呢?这就需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下面谈谈不同课型群文阅读的建构策略。
        一、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型的建构策略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形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都选编了四篇课文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主题是“人间真情”,课文有《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精读最有特色的课文《穷人》,感受穷人的真实内心,体会俄国沙皇统治下穷人的“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习得抓住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策略,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学其他三篇课文,也可以先分课教学,再利用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的提示。在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读一读课文中这样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上好单元总结课,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基于略读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课型的建构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选编了一篇略读课文,到了五、六年级每个单元选编了两篇略读课文,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再三强调“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为了更好地体现略读课文的编写意图,我们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略读课文。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刷子李》,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再泛读《俗人奇事》书中的《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在大量阅读中充分感受冯骥才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以一篇带多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基于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课型的建构策略
        为了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2011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册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并提供了多篇“阅读材料”。如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选编了《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等“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与课文不一样,不能一篇一篇地教。我们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中发现诗歌描写内容、古诗与现代诗表达方式、不同诗人表达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充分感受诗歌魅力为学生接下去开展确定主题、搜集诗歌、整理诗歌、编小诗集等实践活动打开思路。



        四、基于课外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型的建构策略
        随着儿童阅读的推广,书店里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丰富。读什么,怎样读,是摆在学生、家长、教师面前的两大问题。围绕某一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好方法。课外书中还有一些书是由多篇小文章组成的,如《俗世奇人》、《中外神话故事》等,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同步阅读》等,我们也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开展群书阅读的指导。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外书屋”,提示学生课外阅读我国着名作家沈石溪的《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等作品,就可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深入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
        五、基于“群文齐读式”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型的建构策略
        “群文齐读”,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对群文的阅读是一齐展开的,所有的学生阅读所有的文本。虽然阅读也有先后,但是第一篇被阅读的文本对后面的阅读并不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只有通过对整组群文的学习之后,才能形成对议题的构建。
        1.直接进入自主的“多篇”阅读,发现文本互织间的不确定意义
        如群文课例《今天,我们这样读新闻》,学生通过阅读第一组文章《老外北京街头扶起大妈遭讹,直接急哭》、《目击者:“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与事实不符》初步感知,发现了文本互织而构成的不确定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是外国小伙错还是大妈错?
        2.围绕不确定意义精深阅读“多篇”,达成共识,形成“议题”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阅读完第一组文章发现了文本互织而构成的不确定意义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组《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老外扶大妈遭讹”报道者:原话被改得很激烈》、《最初报道者:“讹”是指赔偿要价高》,让学生比较、分析、整合判断,从而明白外国小伙一定错了,因为他骂人、无证驾驶,这有目击证人陈先生、都先生作证,还有监控录像这个铁证。大妈也有错,因为她被撞后态度夸张,激怒了外国小伙,这也有目击证人作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出示第三组文章《“网上留言”》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白:在新闻传播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阅读新闻时要比较分析、整合判断,还要不跟风、不主观、不传谣。这种教学结构,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益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能够在思考与知识建构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再次获得经验,从而达到认知的提升。
        3.深化对“议题”的认识,指向更广泛的阅读
        在对议题达成共识后,并不意味相关的阅读就此结束,教师应该通过推荐书目、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更加广泛的自主阅读。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形式迅速,方法多样,策略多种,如何教学,还有待同行们的因材施教,但一个宗旨,那就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真正的悦读。
参考文献
[1]黄国才:《群文阅读带来了改变的机遇》,《树人教育》,2014年第一期.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3]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长春出版社.
[4]于泽元:《群文阅读的课堂结构类型简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