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1期   作者:杨立梅
[导读] 农业技术推广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要求,为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杨立梅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街道办事处  滨州市沾化区256800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要求,为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和讲解,能够有效提高种植者科学种植的意识,对改善种植者的落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介绍了农业技术推广为种植业带来的巨大作用,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在种植者间的支持力度.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科学种植、病虫草害防治
        引言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科学种植技术,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种植结构,科学种植,向精准、科技、高效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合理使用低毒、高效、生物农药,维护生态良性循环,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是近阶段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探讨课题。
一、科学种植的作用
        1.1节省农作物种植成本
        对我国农业生产而言,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农业机械化生产,在我国农村地区,其劳作方式主要以农业机械化操作为主。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选择放弃务农,前往外地打工。现阶段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便是劳动力相对匮乏。因此,通过采取农业机械化生产操作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大幅度节省人力资源,节省农作物的种植成本与生产成本。依靠机械生产方式取代人工劳作方式,既省时又省力,更适合在农村地区进行大范围推广。
        1.2产量最大化,品质最优化
        农作物科学种植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严格按照农作物自身的生长规律,最大程度的为农作物提供最合适的生长环境。因此,通过农作物科学种植,可以在当地种植条件的限制内,让农作物的产量尽可能最大化、最优化,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
        1.3改善农村地区种植环境
        一方面,农业机械的操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土地条件,将以往的坡地改为梯地,将小块田地治理为田块以及规范的机耕道路等。通过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改善传统犁耕方式造成的土地硬结问题,改善土壤的层次结构,提高其渗透能力,强化农作物吸收养分的效果,从而满足增产增收的目标。另一方面,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种植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仍然会使用难以降解的农药与化肥,导致土壤表面残留了大量的污染物。通过采取农业机械化深耕操作的方式,能够对土壤表面残存的污染物实施深埋渗透,降低其污染程度,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效果。
二、科学化种植
        2.1多样化种植
        多样化科学种植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空间多样化和时间多样化[2]。其中,空间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农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不同,在空间上进行多样化布局。如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对光照要求不同,喜光弱光互补,正适搭配,在田间采取轮、间、套作等科学种植方式,将不同科属、株高的农作物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生长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率。时间多样性是指根据不同农作物成熟期和适种时间,合理搭配科学种植。如小麦、花生、玉米抢茬轮、套作,延长作物共生时间,保证生长期,提高产量。种植时间和空间多样化还可以在农业生产多领域广泛应用,充分发挥科学种植效能,体现在冬暖大棚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上尤为突出,且经济效益显著。都是发挥时间、空间潜能,挖掘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强化农民科技意识
        伴随着农业机械设备在部分农村地区的引进与推广,各类先进的机械设备得以被大范围应用,农民群众通过见证与实践操作之后,就会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农作物播种的过程中,倘若只采取人工播种的方式,就会造成种子浪费的情况出现。

在使用机械设备播种后,便可以有效控制种子的浪费程度,确保播种更加均匀,农民群众不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仍然可以产生良好的播种效果。另一方面,在了解机械化操作的优势与好处之后,农民群众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主动学习相关农业设备的操作方法与维护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农民群众的机械操作水平,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形成良心循环,深入人心。
        2.3严格监控农作物生产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防治不及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现行主要措施是化学防治,即以化学药剂杀灭为主,主要采用土壤处理、拌种、喷施植株等方式,快施速防。但化学防治危害性强、副作用大、且不可控制。如目前生产中时有人畜中毒事件发生,都是不当施药造成。根本原因是农民不具备科学种田本领,对农药危害性认识不足,不掌握科学使用方法,安全意识差,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3.1病虫害监控
        想要实现小麦质量和数量的双丰收,必须要严格监控病虫害,实时关注小麦的成长状况,严抓田间管理,优化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种植时可将没病田地优先种植,此后种植有病田,这样能够减少根腐病的出现几率,确保小麦的质量和数量。
        3.2物理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物理预防、治理方案通常以划锄除草、人工割草改变外界影响因素的方式开展,借此增加种植土壤的温度和湿度,让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风性,给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杂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进而达到预期的病虫害预防、治理效果。此外,还要定期清除路边、沟边的自生麦苗,规避麦苗交叉感染的风险。
        3.3化学防治
        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农药的方式来清除掉害虫。在种子管理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一些药水来将虫子清除掉。此外,在生长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虫子成灾的情况,可以利用一些化学药剂来进行喷洒,减少这些虫子的存在,更好地减少蚜虫对小麦的侵蚀。
        3.4生物防治
        小麦病虫害生物预防、治理方案是近年来农业部门倡导的方案之一,该方案依据食物链规律借助病虫害的天敌实现病虫害的预防、治理,为小麦的生长构建良好、健康的环境,是最彻底、最安全的防治方法。例如,小麦种植者借助频振灯杀虫技术对病虫害开展消除作业,即通过频振灯降低小麦上的成年黏虫、虫害产卵的数量和活力,借此达到消除小麦虫害的目的。
        3.5农业防治
        在种植之前,对种子进行仔细地筛查,同时,对种子进行相应地处理,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小麦进行耕种,从而达到农业防治的目的。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同时还能够减少小麦种植过程中其它费用的花销。由于不同小麦适宜的土壤条件不同,所以在种植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对于种植的时间要进行合理地计算,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小麦受到病虫灾害的影响。
结束语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幅提高。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发展农、林、经、药、果,提高产出改善品质,应运而生了多项农业技术,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农业生产,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功不可没。科学种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鞠赋红.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0):99-100.
[2]张梅生.农业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8):101+131.
[3]肖怡宁.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9,37(16):107-108.
[4]尹绍忠.有机农业中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9,39(04):27+29.
[5]何志远.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应用[J].江西农业,2018(14):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