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1期   作者:吴文会
[导读]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现代化房建工程施工中较为常见的技术之一
        吴文会
        32038119880301****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现代化房建工程施工中较为常见的技术之一,其虽然能够整体提高工程结构强度,但是容易受施工技术、温度差异、材料质量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工程结构存在裂缝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房建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甚至会为施工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当前我国的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房屋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体积也越大,显著的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大体积建筑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很多的施工单位在利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较为成熟,不过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了施工管理问题以及施工技术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导致裂缝出现,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益,需要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士是指一种几何尺寸大于l的大体量混凝土,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应用具有多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施工方便、应用范围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基础、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大坝等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保证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大体积混凝土项目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势,施工人员严格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严格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能工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在精细化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基础上,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产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要求,现代建筑施工中通常需要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项目中应用效果良好。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难工体积大,其最小尺寸l以上,表面系数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度变化快。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较大,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影响浇筑结构的安全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在实践中应结合实际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科学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存在的技术难点和施工质量控制问题,不断完善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促进行业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达到良好的施工效果。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2.1施工准备
        施工材料主要是预拌混凝土、钢筋制作及各种穿墙套管,预拌混凝土由专业公司供应,钢筋制作加工在施工现场进行,各种设备安装的穿墙套管根据施工图纸确定套管位置、标高、管径、做法,并做好详细记录工作。机械设备的准备,1台泵车、汽车泵、地泵、以及塔吊及物料提升机,根据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和混凝土供应情况,确保施工混凝土泵送的速度。拟安装塔吊及物料提升机各一台作为垂直吊装与水平运输机械。定位放线和轴线控制,根据建筑规划所提供的基准坐标控制点,在基坑内设控制点站。施测过程根据规划测定的精确点,引测到基坑周边,设置测量控制点,作为以后检测的基准点以有效控制轴线及标高的准确性,至少设置两条垂直控制方向线,以保证轴线位移的偏差值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之内,同时要将控制轴线引测到基坑外不易被破坏的地方加以保护。垫层施工时的放线根据基坑上面的控制点进行定点引测。基础施工时轴线所引测至基坑边缘各轴线的控制点和红三角利用串线法检测各“十”字点。将仪器架设在“十”字点上,校核“十”的四个交角,看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求,需重新放点和校核以保证“十”字点的精确。


        2.2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粗集料和水温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出机温度,砂的温度和水泥的温度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小。所以,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就要将粗集料的温度降低至合理水平。夏季进行施工时,由于环境温度比较高,那么就要用篷布对施工材料作覆盖处理,防止太阳直射造成砂石温度过高,在进行搅拌前,还要采取酒水降温的措施。通常,还要用草袋遮盖混凝土输送泵的泵管,及时进行酒水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泵送过程中混凝土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在输送混凝土的过程中,还要使用篷布对装卸车作遮挡处理,以免阳光直射混凝土,使混凝土温度进一步升高。每次混凝土开盘之前,试验室要量测水泥、砂、石、水的温度,专门记录,计算其出机温度,并估算浇筑温度,必要时采用拌合水降温措施.延长搅拌时间,混凝土出机温度不得大于30℃,人模不大于35c。混凝土分两次浇注(每次浇筑2.75m)、两次浇筑间隔时间为天,冷却水管布置四层,其水平间距为1m,冷却水管距混凝土侧面1.5m,竖向间距第Ⅰ层和第②层间距Im、第2层和第3层间距1.4m,第3层和第④层间距Im,冷却水管进水口应集中布置,以利于统一管理;冷却水管采用5Omm的黑体管〔壁3.5mm)。
        2.3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当前我国社会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物已遍布于城市的角落,由于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会导致设计强度随着相关需求而不断提高。在进行相关设计方案策划中,应考虑在大体积情况下干扰因素的影响程度,比如大体积的水泥泥土建筑物中,水泥的用量过大则会导致混凝土水化热的升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则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使混凝土的内外结构温差<30℃。且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采用强度等级在C20~C30的范围内混凝土材料。采用上述方法能够有效地确保混凝土在大体积的情况下也能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中的需用水量。
        2.4做好混凝土后期养护工作
        混凝土后期养护工作是降低混凝土裂缝概率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施工单位给予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在混凝土表面平整后,施工人员需要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而后覆盖塑料薄膜,并在薄膜外部覆盖保温材料。尤其夜间温差较大,需要保证保温材料覆盖严密,严禁将混凝土结构暴露在空气中。如果中午温度较高,施工人员可以适当将保温材料掀开,使混凝土结构得以散热,与此同时,施工单位也可以在塑料薄膜下布设补水管,并结合混凝土表面实际情况向管内注水。在养护过程中,需要始终有专业人员负责。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应在混凝土结构泌水完毕后和初凝前,做好多次搓压工作,避免混凝土结构产生面层起粉或塑性收缩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养护人员在最后一次搓压作业时,需要一边掀开、一边搓压、一边覆盖的方式。针对强、住差劲位置等无法连续覆盖的位置,需要采用挂麻袋变等方式尽可能覆盖,避免产生“冷桥”问题。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内,施工单位需要严禁施工区域进人,24小时之内除了专业养护人员进入内部检测覆盖材料以及降温设备外,不得允许任何人入内,大约14天后,即可完成养护工作。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极为重要,建筑施工人员一定要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控制施工技术,做好浇筑前准备工作,浇筑时要控制好浇筑方式,并且要重点注意浇筑后的养护工作,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产生。同时,把握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加强混凝土振捣以及养护工作,保证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建忠,罗秉乾,张健.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运用中施工质量风险控制技术[J].砖瓦,2020(09):105-106.
[2]张健峰.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浅述[J].四川水泥,2020(08):30+32.
[3]陈健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09):180.
[4]王建利.探析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居舍,2020(09):65.
[5]陈士凯.超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分析与施工控制[J].建设监理,2020(03):77-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