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翁秀静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翁秀静
[导读]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全面推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要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建设与成长。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读图思维与地理理解力,进而真正掌握分析与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本文即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思维导图以及评价优化等策略与手段,实现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启发,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以发散成长。

福建省莆田中山中学  翁秀静 

摘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全面推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要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建设与成长。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读图思维与地理理解力,进而真正掌握分析与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本文即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思维导图以及评价优化等策略与手段,实现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启发,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以发散成长。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不仅包含大量的地理知识与概念,同时也包括很多实践与应用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才能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具备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形成知识建构,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
        一、优化情境设置,实施兴趣建设
        在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探索与研究的欲望,才能进一步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学习状态,获得对思维的训练。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兴趣的诱导与激发,尤其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教师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片段、三维动画、立体地图等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丰富的乐趣,实现兴趣建设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地理”这节课程时,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节地理课程,同时也是教师诱导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在本课教学中,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生产建设的关系,并且由此形成探索地理的兴趣,并产生科学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由此笔者设置了三个情境,第一个情境以地理未解之谜为背景,展示人们拍摄的网络视频,让学生探究诸如“汽车自动爬坡”等问题;第二个情境以学生的衣食住行为背景,通过影视剧的表现方式,向学生还原家庭买房时考虑的地理因素;第三个情境则结合不同区域、民族的风土人情展开,向学生展示诸如“泼水节、斗牛”等视频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中文化的巨大差异。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神秘地理现象的探索心理,又可以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同时还能了解到不同地区地理与文化的关联性,不仅让学生能够顺利打开地理的大门,而且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探索兴趣,为思维发展奠定了兴趣基础。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导思维发散
        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挖掘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可以充分扩散,建立良好的联想与创新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阶梯化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质疑思维后的成长。
        以“日本”一课为例,本课重点讲解了日本的相关地理知识,为了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索,笔者为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笔者向学生提出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比如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首都、民族、语言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即可完成解答。


其次,笔者则要深化问题的难度比如“日本南北地区气候差异表现如何?为何日本多数河流都短小而湍急?日本的工业分布有何特点?”等,对此就需要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进行分析与理解,并从多方面进行解答,以此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笔者还会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假如你要去日本旅行,请制定相应的旅行计划,并说明原因,包括选择时间、交通工具、必备行李、旅行路线等”,通过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将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与实践之中,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运用思维导图,强化分类推理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联想与推理思维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呈现与诱导效果,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能力,获得对地理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农业”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农业的分支展开思维扩散,在不断细化内容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成长。首先,笔者建立以农业为中心的导图中心,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农业之下划分的二级分支。有的学生以对比的方式呈现,建立了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国外三个分支;有的学生则以农业类型进行划分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其次,则要求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思维路线,进一步提出每一个二级分支的下级分支。比如按照农业类型划分的学生,就可以将种植业按照区域划分,分为南北两类;也可以直接按照种植内容划分,提出稻子、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还可以按照收成的季节划分,比如一年两收、两年三收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个性化,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合理推理与分类能力,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结构。
        四、完善评价内容,关注思维成长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强化学生对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教师要优化评价内容,针对学生思维能力表现的环节,要加强评价的权重,比如学生提出质疑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思维导图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核,比如可以组织思维训练活动,利用地图识图大赛、地理知识梳理竞赛等,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则要善于利用情境、问题以及思维导图等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成长与发散。
参考文献:
[1]刘林.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0(25):52-53.
[2]蔡贵林.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6):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