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林秀芬
[导读] 基于我国各地初中校园深层次践行、实时素质教育理念及新课改正面规定的多项教学新要求,各科在职教师应在课堂执教内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大幅增长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钻研意识等综合素养。以此将新时期下各类执教新标准高质落地于校园内部,多方位强化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其中,对于初中校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授课而言。教师将该教学措施科学、自然注入到课堂活动中,将有利于塑造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深度探究欲望,跨

林秀芬    福建省屏南县华侨中学  福建  宁德  352308
【摘要】基于我国各地初中校园深层次践行、实时素质教育理念及新课改正面规定的多项教学新要求,各科在职教师应在课堂执教内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大幅增长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钻研意识等综合素养。以此将新时期下各类执教新标准高质落地于校园内部,多方位强化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其中,对于初中校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授课而言。教师将该教学措施科学、自然注入到课堂活动中,将有利于塑造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深度探究欲望,跨越加强相对理论、学术性的道德学科课堂生动、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学科教材内容的求知兴趣。促进教师课堂执教成效逐渐提升,增强学生学科知识点消化效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初中校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37-01

        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法”可为学生产生的诸多积极性学习作用、价值,需要教师在课堂执教中突出学生群体特殊持有的教学“主导”身份,落实自身授课活动“组织者”、“引领者”角色,指导学生自主、深挖课本教材知识要点,逐步纯熟掌握针对“道德”现象、情况的发现、提问、分析、解决、总结的技能技巧。并在此间牢固树立学生创造、创新意识,锻炼其思维能力。此外,在初中校园内,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执教课堂中引入该教学形式,除了可高度契合时下初中生总体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普遍特征外,还能够迎合当下校园所用教材版本内部结构、知识编排的主流特点,可多维度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导入中引进探究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致
        如今教育领域中教师就课前导入形式可选用的具体方法较为多样,例如问题、游戏、故事、情境导入等各类有效方式。教师仅需依托当堂课程讲解需求执行、推动导入环节,有机科学结合这类执教形式后讲课将“探究导入”渗透于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对当堂知识点的主观学习兴趣,保证执教活动互动性;二则,初中生常规心理特性为喜爱新颖、趣味性的独特事物,教师则需将其兴趣点精准捕获后妥善利用在课堂导入中,有益于快速集中学生听课注意目光,使其主动投身于探究学习中[1]。
        例如九年级“追求民主价值”相关知识板块讲解中,教师可采取课前提问式导入,为学生提供思维探究具体内容。如教师可率先向学生抛出:“社会导向中积极提倡‘民主’观念,能否结合生活点滴,畅谈究竟何为民主或有哪些切身‘民主’经历?”等问题。搭配恰当性奖励机制,在营造宽松、和谐、趣味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当堂知识重点“民主”的初步印象及客观性探究条件。并在学生大胆回答、互相点拨中构建知识学习框架,自然导入正式教学环节,使其能够带着对“民主”的强烈探究自主跟随教师知识点讲解思路完成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可深化其知识难点的理解、印象,强化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营造知识探究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知积极性
        加强课堂知识点传授效果,打造出便于学生对课本知识自行探究的有力学习环境,突破传统“填鸭式”单向性执教形式陷入的困境瓶颈,摒弃过往过度关注学生应试成绩增长及知识点储备积累的单一性教育思想,也是进一步确保当前学科课程执教质量与树立学生探究思维的基本发略。另外,新课标同样强调教师应打破教材课本为学生间接带来的束缚性,为其提供更为辽阔的思维、课堂空间探究学科各类知识内涵,将课程知识教授课堂作为学生探究、认识、了解世界的特殊载体,提升其“学以致用”意识与能力。对此,教师可按实际课程执教诉求为学生生动解说课本内容相应人物、事件的真实事件,提高其课堂参与度[2]。
        以“承担责任、回报社会”知识点传授课堂举例。首先,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播放“消防员执勤、解放军救灾”等公共性质抢险的影视资料,以相对震撼、冲击强的画面、音频刺激学生多感官。并向学生展示我国年度损失“人民英雄”的信息数据,调动学生共情能力;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视频探究、总结“英雄”具备哪些个人精神、素质,调节学生听课状态;最后,当学生具有了该情感基础后,教师通过精心讲解,向学生灌输“公民责任”等知识点时,将收获优质教学成效。
        三、在教学中指导探究方向、引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运用问题点拨、思路拓展等策略指明学生详细探究方向及剖析深度、广度,促使其逐渐形成面对知识要点时自主探究这一良好学习习惯。
        如“促进民族团结”课程执教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协同探究:“民族团结毋庸置疑是一项我国根本制度,作为中国公民,如何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彰显‘民族团结’理念?”让师生在后续学习进度中逐步清晰梳理、探寻、发现、归纳题目可行性答案。并在具体回答的指导下,教导学生将“民族团结”行为真实落实于生活中。在课堂尾声阶段,为深化学生知识点印象,教师需再次向学生提出:“民族团结对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有哪些?”让学生在相互回答内容的思考中开拓思维、产生对知识点的连锁记忆,使其切实融于探究学习环境内,增强学习效果[3]。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素质教育、新课改主张顺应后教育系统创新研制出的前沿性、实效性执教观念与授课手段,“探究式教学法”的科学、合理应用可辅助教师有效达成加强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素养的执教核心目标以及完成培养其“学思用贯通”的最终教学目的。鉴于此,就道德与法制学科授课来讲,在备课阶段,教师应紧紧围绕教材知识重点、学生对学科概念理解能力、校园现具备教学资源、当堂教学任务等各类基本性执教现况,统筹设计该教学方法在课堂活动内的实践应用途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激发学生当堂知识点求知兴趣为根本执教着重点,按其展现出的实时学习状态灵活调整、变更教学内容难度与该教学方法的导入措施,全方位保障发挥该授课模式的积极教学功效,为强化学生学科学习能力高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梁爽.探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141-142.
[2]吕小萍.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0):21+23.
[3]徐慧惠.“一课一例”案例教学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的韧性”一课教学为例[J].现代教学,2020(22): 49-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