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体特征,把握阅读教学要义——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刘云翔
[导读]

刘云翔    乌鲁木齐市127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39-02

        由于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中考选拔的重要责任,诗歌不是初中段的重要体裁,中考作文都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然而人教版教材中不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所选篇目却不在少数,因而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诗歌成了背诵默写的主要对象,但如何教学没有明确的指向。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如果能够抓住诗歌阅读教学的要义,反而能焕发、培养出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诗者,歌也。”诗歌的定义告诉我们诗歌自身明显的节奏性和韵律性,它是一种抒情意味非常浓厚的文学样式。明确了这两点,对诗歌的阅读教学就可以把握住“朗读、品赏”这两个要义。
        一、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要点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诗歌没有感觉的实际学情,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1)熟读背诵诗歌。使学生通过默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形成基本的诗歌阅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诗歌阅读的“默会”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进一步欣赏诗歌的前提。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节奏和韵味。
        (2)教给学生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可以直接讲解,还可以总结提炼,最后通过活动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诗歌阅读的经验。
        其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了,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可查可找的知识,而是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与经验。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古诗词教学“四读”法,在实际教学中屡试不爽,可操作性较强。
        初读:读正确、流利。
        面对一篇陌生的诗词,学生应首先通过反复朗读达到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的要求。由于古诗词原本具有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弄清生字读音、了解生词的大概意思后会很快独立完成这一项要求。这也是古诗文学习的前提。为了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强化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分组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一方面是对学生自己朗读结果的检测,另一方面也是巩固练习,可以让更大多数学生实现目标。
        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在学生把古诗词读正确流利之后,按照认识事物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规律,应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即整体感知,了解大致意思。
        例如,教学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一词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和字面意思很快就能初步把握这首词的大概意思:一位女子在江楼上眺望,等待亲人归来;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学生同样能借助字面意思和书下注释判断出它主要写了词人在密州出猎的场景。了解这一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对于语文基础较薄弱的那一部分学生来说,极大鼓舞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更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饶有兴味地想继续了解诗文中的深层内涵。
        精读:抓重点词句—把握主题
        完成了整体感知的过程,就使学生对诗词内容有了整体的印象。如何具体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涵、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词当中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品味流露其中的情绪或者感想,这样,诗文的主题思想就可以理解得比较准确了。例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学生借助字面意思和书下注释理解到“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词句表达了词人因夫君故去而倍感伤心和忧愁痛苦的心境和情绪。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一词中,学生通过对“独倚望江楼”的“独”“肠断白萍洲”的“肠断”的理解,体会到主人公因亲人未归而愁肠寸断的伤感情怀。当然,要对主题完全准确地把握还须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很多诗词作者在作品中表情达意是非常含蓄委婉的,理解这类诗作必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甚至身世经历。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上阕的内容学生很容易通过字面意思读懂,主要写出猎的场面很壮观,但理解“老夫聊发少年狂”和“亲射虎,看孙郎”以及词的下阕内容时,仅仅从书下的注释是较难理解到苏轼借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而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的。因此,教师这时就要适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当时被贬密州的身世经历,而且时年四十多岁。有了这番背景的了解,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就水到渠成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春望》等等,大多都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定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主题情感。
        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品悟诗情
        新课标要求古诗文教学重在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而诵读是古诗文积累的重要方法。在学生准确把握文情之后,应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用有声的语言品悟诗词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古诗文“四读法”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如鱼得水,充分享受到了古典诗词的文学美感。
        其二: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1.重视诗人的生平经历与诗作的创作背景:要么由我声情并茂、饶有兴味地讲解,要么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大方方地查找资料信息,进行交流分享。



        2.不放弃对每首诗歌的诵读指导。借助诗歌本身的韵味和朗朗上口的特点,要养成指导学生篇篇诵读的习惯,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领会。
        3.教材后面附录部分的背诵篇目都要一一引导学习理解和诵读背默。让学生先在教材中找到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引导他们发现与探究。我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动起笔来,思考起来,说出话来。
        4.运用示范朗读和演唱朗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所谓亲其师方才信其道,教师要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5.坚持开展诗歌朗诵会,以规范有序的组织策划和具体的指导参与鼓励学生热爱朗读,热爱诗歌。
        6.朗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震撼和感染力。
        其三: 以读为纲,逐层导学——我这样教现代诗歌
        《华南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4.感受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法学法设计
        1.引导学生学习由整体感知诗歌形象到抓关键词句理解品析诗歌内涵再到激情朗读体味诗歌情感。
        2.学习用质疑解难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华南虎》。
        (2)大家见过华南虎吗?哪位同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3)欣赏几幅图片)说到看到这老虎,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4)小结: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素材。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2.品读感悟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描写华南虎的句子画出来。
        (2)说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老虎?面对此情此景,你作何感想?提示:结合诗中的有关词句来概括。
        (3)请读出你们的感受来!
        (4)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看到这样一只老虎是什么的心情吗?找出有关的语句说一说。
        (5)请读出作者的心情来!
        3.精读探究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敏感的心没有被旖旎的漓江风光吸引,却被动物园中的一只老虎触动了,这是为什么呢?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2)诗人只是在写一只困于笼中的老虎吗?
        (3)理解诗人创作的原由一定离不开对创作背景的了解。投影出示背景资料:这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结:明确诗歌的象征意义。
        4.质疑解读
        (1)同学们还有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不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一起交流。
        (2)试着给诗歌拟一个副标题。
        后记:初中阶段的诗歌阅读教学绝不能功利化,它的地位和作用有待于语文教师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去看待。诗歌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等,都值得语文教师抓住其文体特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情感,积累语言,丰富思想。让我们爱上诗歌,让学生爱上诗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