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小巧话微课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陈宇戈
[导读]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断冲击教育教学课堂。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帮助教师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是一个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效的法宝,特别对我们的后20%的学生帮助就更大了。

浙江省诸暨市西湖小学    陈宇戈

摘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断冲击教育教学课堂。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帮助教师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是一个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效的法宝,特别对我们的后20%的学生帮助就更大了。
关键词:微课  兴趣 课堂效率 有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微课因它的“微”而“精”的特点就在此时进入数学课堂中。
       一、“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结合微课特点,我想谈谈以下几点的不成熟的想法:
        一、利用微课培养后20%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后20%学生的成因
        数学“后20%”学生形成的原因可简单分为两个大类,内因与外因。(内因)智力因素:学生中真正的智力迟钝者占极少数,而处于智力正常与迟钝之间的学生相对多一些。他们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较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勉强完成规定的知识量,很难赶上正常的学习进度。
        个体因素:许多最终成为狭义上的数学“后20%”学生的同学,主要是心理素质不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当。
        (外因)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外部因素,如家庭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等引发学习困难,最终成为“后20%”。以上罗列的这些外部因素虽然很重要,但对我们教师来说可控性较低。显然对广大数学教师来说,最可控的就是教师自身这一因素。造成“后20%”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教师因素:我们所谓的数学“后20%”学生,很多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健康积极的原动力。
        (二)后20%学生的兴趣度
        (1)感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确定目标。
        台湾师大教授郭生玉说:“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他教的学科。若师生关系不好,学生甚至可能放弃这门学科。”对我们数学教师来说,要认识到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下载一个蜗牛励志的微课,让他们重新燃烧新的斗志,让后20%学生有新的目标。伟大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曾说过青年呵!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达到那一个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因此在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是激发后20%的学生喜欢数学-------让他们确定一个小目标,从而对数学有信心。这些学生在多年的学习数学中,越来越丧失了对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通过集体激励、个别交流、鼓励让他们有个学习好数学的新开始;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他们踮起脚尖或者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目标。目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建立的小一些,因为他们的“信心长城”不是一天就能够建立起来。如果学生实现了目标,再给他建立一个新的目标。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基础的练习尽量给他们多尝试,成功了多表扬最后每个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让他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
        (2)以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诱导学生热爱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分离的。如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教材和练习册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又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是圆形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行车轮胎”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中午托管的时间播放这些微课一提出,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再例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可先准备微课,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体会出形状美的奥妙,进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接着再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或物体的实例,这样枯燥的数学课即刻变为欣赏课.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学因素,寓美于教,以数学所固有的美,唤起学生的数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数学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的数学语言,对称的数学关系,和谐的数学结构,奇异的数学联系,优美的板书画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后20%学生的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点燃起他们对数学“爱”的火花,使“无涯的学海”变成“知识的乐园”,就为数学课堂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开始。
        二、利用微课提高后20%学生课堂有效性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学策略也应该随之不断地进行改革。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最关键、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不断探索,我尝试采取微课视频方式提高后20%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会预习并有思考
        根据后20%学生的智力因素,让他们学会预习。通过预习,后20%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尝试通过一个《如何正确预习的方法》微课视频的介绍,让后20%的学生知道预习应该注意什么,步骤等环节。有一个科学性的指导性,他们更容易的操作,而且还可以循环播放。后20%的学生如果养成良好的预习方法,对今后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二)学会复习并有新知
        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隔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而后20%的孩子更容易遗忘,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把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微课视频的形式给他们观赏。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时,概念比较多,有底面积,表面积,体积等。他们经常不能选择合适的概念与公式计算,这时候我又尝试用微课为切入点,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而且一天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累人的事情,他们通过观看微课也可以起到一种很好的休息调节作用。
        (三)学会自我辅导并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因此我尝试向后20%学生或家长介绍一些微课的网站(浙江省微课网)(中小学微课堂),在家中自行预习与复习,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教师要经常和这些家长联系,交流和沟通,让家长更好的督促孩子学习,好好利用电脑的作用,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生。微课是比较好的的地方是: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再次展示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同时让家长明白利用微课不仅省钱也让孩子成绩有所提高。往往不是学生的智力问题,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方法的错误。
        “后20%”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新问题,其实也是老问题,本人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利用微课总结和提出一些方法。最终看来,只是些微不足道认识,得出了一些不成熟或可能是经不起长期考验的结论,由于实践的时间短,还是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工作中也不断在碰到各种各样没有经过分析总结的问题,这使得我更加感觉到自己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肖安庆  《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青年教师  2013-02-15 期刊 274
[2]朱文芳 《研究数学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5):2-3
[3]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04-01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04-01 期刊 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