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方法、习惯相融,奏好识写教学乐章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马伟娟
[导读] 兴趣引燃识写之光,方法指导授人以渔,习惯培养时刻渗透。兴趣、方法、习惯三者巧妙融合会促成识写教学美妙乐章的形成。

黑龙江省海伦市共合镇中心小学  马伟娟 152322

摘要:兴趣引燃识写之光,方法指导授人以渔,习惯培养时刻渗透。兴趣、方法、习惯三者巧妙融合会促成识写教学美妙乐章的形成。
关键词 :兴趣/方法/习惯/学习/应用/融合/创新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哪种语言文字最美?我会毫不犹豫地、无比坚定地回答:汉字,我们的中国字!作为中国人,识好写好中国字     是每个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功夫。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许多名师与专家见仁见智,给我们呈现了诸多饕餮盛宴。但毕竟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及面对的学生真实的情况是不同的,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兴趣、方法、习惯三者巧妙融合会促成识写教学美妙乐章的形成。
        一、兴趣引燃识写之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点燃学生内驱力的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这是我们每个老师深谙的道理,也是惯用的手段,它同样也适用于识字写字教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精神培植要从娃娃抓起。识字写字应该从学生第一天入学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识好写好字的意义。通过列举事例如:对比学生与学生的书写及识字量,老师与学生的书写,让他们初步感知学好写好汉字的意义。孩子们虽然小,但是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上烙下了写好字、识好字的决心与信念,相当于播种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
        第二、文化熏陶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识字写字教学中适当的给学生讲一些汉字演变过程,如教学“川”字时,出示川字从甲骨文到现在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奇妙,真正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兴趣的种子自然而然的在他们心中发芽并茁壮成长。
        第三、教师榜样示范作用要时刻凸现。写字兴趣激起一时容易做到,但是要使其保持并增长,还要要求语文教师本身基本功过硬,一手漂亮的板书,那榜样衍生出的对学生的影响胜过无数次激情四射的说教。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可以多辅助名人作品鉴赏,让学生心中写字识字兴趣这棵小树努力参天。
        二、方法指导授人以渔。
        学生对汉字识写有了兴趣与热情后,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写方法,并在平时的学习中反复应用实践。日积月累间形成识写技能,进而利用这种技能或在此基础上创新,去识写更多的汉字。
        关于识写的方法新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课都在渗透,如最初的图文识字、加一笔、减一笔,到后来的联系上文识字,加、减、换偏旁、形声字拓展识字,最后到高年级学生自主根据字形字义编儿歌,顺口溜、谜语等方法识字。


写字的方法也由最初基本的书写姿势指导开始,写好基本笔画入手,再着眼整个字,渗透“三看”法则,结构、位置、交叉避让。在写字指导实践中,教给他们遵循观察说写法、示范明重点、仿写去实践、评价促发展的模式,还将一课一得作为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的途径。从小处着手力求精深,最后达到以点带面横向覆盖式效果。比如学习“达”字,通过书写总结出“一字无二捺”的书写规律,让学生检索认知,又列举出很多这样的字,如“这”“林”“从”等。常用字做偏旁变形计。如“火”字变形计,左旁捺变点,身形变苗条。火字做底大变样,四点底要均分布。这样知一即可明众,效果是能用事半功倍可以来形容的,这也是我追求的以点带面横向覆盖地毯式的教学效果。
        当然授学生以渔还得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教师也好,教材也罢,呈现出来的仅仅是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具体实践中应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运用,课下还要设计相关作业让学生有充分机会去运用、实践方法,如此双管齐下,不断实践中熟能生巧,从而形成技能。又会在此基础上创新,运用这些方法来识写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对方法的探究、掌握与运用的兴趣就会更浓,后续学习的动力还用担心吗?
        三、习惯培养时刻渗透。
        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识写不再被动,好的方法的学习运用与创新更让识写之路的荆棘无从生长。但我们也应知道兴趣只有维持恒久,方法只有循序应用才会使其成效不失颜色,不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日复一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主实写习惯。
        众所周知,小孩子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时几日可以通过教师家长铁的手腕的镇压,让其不得不爱上识写,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应用科学的方法积极正面引导,运用多种活动为依托,加上认真严格的强化监督。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养成自主识写,认真书写的好习惯。除了老师时刻做好垂范,课上设计多种实践活动来使其保持识写新鲜感外,家长的参与更是不容忽视。只有让家长成为学生的课外老师,形成人人为师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惰性就没有合适的温床生长。老师得把家长培训起来,教给他们方法,指导他们实操。
        守住家庭教育阵地的同时,还要多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创造展示机会,比如班级定期开展“识写小达人”的比赛,“识写字心得体会”交流会,“小小书法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励孩子自主识字,总结经验,坚持识写。充分利用电子产品的先进性晒作业,利用微信或钉钉班级群晒,也可以利用家校圈把好的作业、把进步大的作业呈现,也可以定期对比自己的作业等多种形式,让不同的孩子都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在互比与自比中发现不足,也能感知自己的进步,学生会由开始的被要求参与,变为后来主动参与,自然而然习惯就形成了,习惯形成,后续学习还会有什么问题吗?
        总之,巧妙将兴趣、方法、习惯三者融合,使其相辅相成,那么识写教学华章必成天籁之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