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的小学班级管理探微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张雪晴
[导读]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差异明显,为了提升班级管理得到效果。教师理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此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对于基于学生心理展开班级管理的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湖北省武汉枫叶学校   张雪晴

摘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差异明显,为了提升班级管理得到效果。教师理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此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对于基于学生心理展开班级管理的方法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管理;个人心理
        引言:对于小学生而言,当前正处在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班主任的一大任务便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个人心理予以培养,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制力不强
        普遍学生的心态都比较积极,也愿意好好学习。但自制力不强,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学习后,就会感到十分无聊,从而选择放弃。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就需要给予帮助,加强监管,帮助学生们克服自身障碍,逐步提升自制力。
        (二)缺乏理智
        普遍小学生的思想水平不够完善,感情也不够稳定,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时就会变得较为冲动。因此,班主任就需要合理引导,让其保持冷静,不要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1]。
        (三)能够完成评价
        虽然小学生的思想成熟度不高,但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尤其是一些高年级学生,不会被动接受自己的评价,而是会主动进行评价,并从思想和行为入手,做出评估。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理应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不要过于片面。
        (四)喜欢模仿他人
        普遍小学生都喜欢模仿他人,包括语气、动作以及做事风格等。但由于小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不懂得如何选择正确的模仿对象,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模仿。因此,班主任就需要做好引导工作,为其树立正确的模仿对象。
        二、基于学生心理展开班级管理的方法
        (一)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生普遍爱模仿,而教师是其最为重要的模仿对象。因此,班主任就可以对其这一特点予以利用,为其树立榜样。
        其一,班主任需要提高自我要求,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影响。当学生们看到老师的表现之后,自然也会进行模仿,从而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修养。



        其二,班主任需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从中选择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让其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强的竞争心,不希望输给他人,自然会十分努力,向这名学生学习,提高自我要求,进而使得自身水平得到提升。
        (二)和学生积极沟通
        普遍小学生的个人世界极为封闭,不敢向班主任传递自己的真实想法,导致彼此之间变得极为疏远。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理应主动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通过交流,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把握其近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并观察其学习效果,以此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当学生们感到教师的亲切感之后,自然会使得双方的心灵距离有所缩短。学生们便会逐步转变个人想法,愿意向班主任传递个人想法进而能够健康成长[2]。
        (三)做好评价工作
        由于小学生竞争心很强,渴望得到班主任的认可。而且,小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评价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时候,理应渗透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班主任可以采用数据的方式,也就是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为其单独设置一个指标体系,并不断优化,促使评价指标得以量化。不仅如此,班主任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一视同仁,严格参照规定的指标,对学生们进行全面评估。如此一来,评价的效果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四)采用“班干部轮值制”
        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十分渴望成为一名班干部。为此,班主任就可以采取轮值制的方式加强班级管理。通过将班级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各自设置职位,并在班主任的领导下,每个小组轮流进行班级管理。通过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之中。大家通过亲身实践,不但能够了解管理工作的难度,从而在他人进行管理的时候,能够给予理解,同时还能强化自身主人翁意识。
        (五)注重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很怕受到班主任的冷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对于教师给予的肯定更为迫切。因此,班主任就需要基于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发掘其闪光点,给予表扬。当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也要给予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如此一来,学生们就能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我[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来说,除了要完成知识学习之外,心理素养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班主任就需要结合学生们的心理情况,以此对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如此一来,整体效率就能随之提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其个人发展提供多方面帮助。
参考文献:
[1]雷红.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00(017):48.
[2]毕华美.关于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下一代,2019,000(005):1-1.
[3]何秀红.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摘版:教育,2016,000(002):P.58-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