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覃红管
[导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以人为本的核心和灵活互动的特性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教学措施,而九年级作为学生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本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在具体教学中应用策略两部分结合具体教材实例进行剖析。
覃红管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初级中学  537128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其以人为本的核心和灵活互动的特性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教学措施,而九年级作为学生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本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在具体教学中应用策略两部分结合具体教材实例进行剖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02-01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教学任务为主导,学生通过对于不同任务的解决来进行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随着新课改推进,如何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因此,为解决当前教学困局许多教师尝试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引用现有教学中去。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学理念十分契合。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各个学科各个教育阶段都被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来看,它会根据学生现有阶段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当前时代发展,通过以“任务”为主导以“子任务”为分支的教学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布置,是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还与现实更好地进行联系方便学生的理解。
        其次,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任务”的设立能够更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
        最后,能力培养方面,任务驱动学习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当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发觉者,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去解决任务。这样主动思索就会不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相互交流进行取长补短,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分析
        (一)搜索教学素材,明确任务目标
        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根据考纲和现有的教材内容,运用互联网以及各种纸媒资料的手段进行课程相关教学素材的整理与分析,确定课程整体的任务目标方向,以便推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如在进行“凝练价值追求”的教学任务设计时,先要通过对于教材的分析将该课时重点内容提炼出来,例如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了解构建中华价值的意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等重要内容在备课阶段需要逐条列出。

同时查阅不同时期民族精神产生的背景,涌现出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理相关的教学素材。根据相关的素材以及教学目标来设定该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以及分任务。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进行更好的方向引导,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活动情景,营造任务氛围
        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师要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结合在各个任务节点方面,旨在做到清晰简洁就有条理性。同时教师利用整合的教学资源构建活动背景,引动学生进入教学任务的节点,使学生时刻保持新鲜感。同时每个任务环节的设计要环环相扣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任务范围来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例如,“建设美丽中国”一课中以“中国人口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为任务主干,先进行课程任务创建,上课前告诉同学们今天将一个短片进行我们的课程先设计一个“动画中主要讲了什么”的小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课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思考。正式授课的时候可以通过“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谁?”“人口众多给中国带来哪些问题?”“中国如何解决?”三个问题进行当前课程知识学习。这样一环扣着一环就会营造一个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1]。
        (三)设计开放问题,拓展任务思维
        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讲授重点内容的时候教师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来进行与学生的互动以便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而这个问题的设计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设立的是开放性的问题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问题思考,同时设立这些问题的设立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建设。这样能才更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中在进行“绿色发展”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设置“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初中生如何做到低碳环保?”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生活进行分析思考[1]。
        (四)组织合作探究,设计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学任务时可以通过分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将学生按一定顺序分成不同小组,通过小组探讨来进行问题的分析思考。然后在进行问题回答的时候可以让组内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例如:在进行“坚持改革开放”一课讲授过程中,可以设置“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然后同学们可以自主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五分钟后举手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学生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向大方向进行引导,通过不同学生的补充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考,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协作能力[2]。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基础科目之一的道德与法治在学生德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引用现有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推进当前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佃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68-70.
[2]强红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