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学习——疫情期间高中线上教育的反思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欧秀明
[导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课堂“面对面”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老师能否在线上课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事关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国家人才事业发展。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保障三个角度分析线上教学的优劣,并结合教育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理论研究成果,从学习理念塑造、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环境保障等方面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措施,以确保线上

欧秀明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课堂“面对面”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老师能否在线上课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事关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国家人才事业发展。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保障三个角度分析线上教学的优劣,并结合教育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理论研究成果,从学习理念塑造、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环境保障等方面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措施,以确保线上教学效果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网课”;课程设计;自我决定论;心流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100-02

        《教育信息化2.0计划》强调“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核心素养”培养[2]等,标志着高中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到“能力培养为主”的理念转变,意味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要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观念转变、教学机构变革、社会配套完善等协调成一个体系,统筹推进。此次新冠疫情,各个学校停学不停课,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以下简称“网课”),就是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一场“遭遇战”。笔者结合所担负高中线上教学任务,系统梳理一些情况。
        一、“网课”的基本情况
        受新冠疫情影响,所有学校推迟开学。以笔者所在的某学校为例,于2020年2月4日确定要“网课”教学,老师需要学习新的备课授课方式,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听课作业模式,学校教科室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软件等,花了很多精力,确保网上教学的顺利推进。学生返校之后,学校迅速组织了对网上教学成果检验,总体感到:网上教学对于拉近学生老师距离,保持学生学习状态有一定作用,但与课堂教学成效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从教师角度来看
        首先是备课阶段,由于缺乏粉笔黑板等可以辅助实时讲解的工具,设计多媒体课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客观上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很多学校为了缓解这种冲突,采取由教学组细分备课任务,由领受任务老师编写学案、制作课件、编辑视频等全套备课任务。优点:①集中优势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保障了教案质量;②节省了老师大量精力。缺点:①编制教学方案的老师,很难熟悉所有学生情况,编制的教案针对性可能不强;②各个教案之间的衔接可能并不紧密;③教案编订完毕之后,修改比较麻烦。
        其次是授课阶段,“网课”一般是由负责备课的科任老师进行授课。授课方式分为两种:直播和录播。直播授课模式,可采用“WLink”、“钉钉”等直播软件。优点:①实时授课,师生能相互看见对方,可以进行一定的互动;②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情况,必要是可以运用手写板、电子笔等工具等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课程重难点。缺点:①受网络带宽和软硬件支撑方面影响,容易掉线,影响教学体验;②大多数平台是与“网红直播”兼用,具有点赞、刷飞机、打赏等多种功能。老师上课时被刷飞机、打赏、点赞等,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录播授课模式,可用“晓我课堂”等录播软件。优点:①学生可以缓存视频,确保听课的连续性;②学生如果有没听懂的地方,可以重复观看直到弄懂为止。缺点:①只能是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对听课中疑问也掌握不够及时,需要专门设置答疑时间;②上课时互动性非常差,老师很难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是作业批改阶段,以笔者使用过QQ、“晓我助手”为例,优点:选择、判断等客观题目,依靠统计软件辅助批改,能快速统计得分,并且针对学生得分情况,能够进行简单的成绩分析。缺点:简答、论述等主观题目,需要老师逐个题目审阅。在一些大班教学的情况下,老师可能需要批改上百份作业,容易视觉疲劳。特别是高三年级,随堂作业和模拟测试比较多,需要批改的量大,加之软件对作业批改的支持不够方便,部分老师对线上批改作业有一定的抵制情绪。
        (二)从学生角度来看
        首先是学习环境不够理想。家庭一般没有学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易受外界声音、电子设备、他人行为等多因素影响,导致精力不够集中。特别是缺少和同学谈论的氛围、老师能够及时答疑心理支撑,学习的心理压力更大。
        其次是听课阶段注意力难以完全集中。学生基础不同,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快慢不同。而“网课”教育,又需要学生集中精力观看音视频资料,才能保证老师讲授内容同步。理解比较快的学生,精力还没用完可能会不自觉的转移注意力,理解比较慢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传统授课,老师可以通过眼神、肢体语言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状态,及时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回来,“网课”模式则很难实现。另外,由于备课授课模式转变,具体授课老师经常更换,学生还需适应不同老师的授课模式,消耗了学生很多注意力。
        再次相对纸面提交作业,目前线上提交作业更加麻烦一些。以目前主要作业提交方式为例,学生需要在网上提交客观题答案,主观题先要解答完毕,然后再拍照上传。老师批改完毕之后,反馈批改情况,需要学生再誊抄下来。这种情况下,下载作业,拍照上传作业,下载批改情况等,增加了程序。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还需要拍摄照片、编辑疑问处才方便与老师交流,程序比较繁琐,影响交流的充分性。
        最后是学习时间安排。学校、家长担心学生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事实上,确实很少学生有这种能力),所以很多年级,尤其是高中毕业班,将学校课表直接套用,把学生每天的学习内容安排得非常饱满。学生只能被迫应对,甚至产生“厌学”、消极抵抗等情况。
        (三)从支撑保障角度来看
        一方面是网络的承载能力还不够强。


从调研情况来看,在实行直播教学的学校,师生进行提问回答问题等交流,至少有2秒以上的延迟;在实行录播教学的学校,也有部分师生明显感觉视频卡顿,影响了讲课听课的观感,不利于进入学习的“心流”模式。
        另一方面软件的支持能力还有差距。疫情期间使用的教学软件,主要有钉钉、QQ、飞书等商业软件,其原本是用于企业管理、社交等目的的。疫情期间,它们虽然针对线上授课需求不断迭代优化,但其与教学互动的约束习惯、情感互动、实时反馈等还有一定差距。
        二、“网课”模式的改进方向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以上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疫情爆发,使得其在线上教育模式下显得更加突出。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学生能力需求入手,充分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研究成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由“别人要求我学”到“我自己想要学”的心理转变。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际上是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的过程。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完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管理作用直接,约束力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需要强烈的学习意愿,也能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但这种模式下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在高中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到大学之后学习意愿下降,出现挂科,甚至被退学的现象。
        尽管青少年虽然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但同样也有追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他们愿意努力的底层动因。因此,“自我决定论”[3]认为,实现“由外而内”转变的关键是“别人”要是学生所喜欢、所尊重的人。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联结,构成愿意学习的动力。
        (二)加强设计,实现授课内容由“辛苦的学习”到“趣味的学习”的转变。
        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习惯用“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骨”等来形容学习,不太注重课程的趣味性设计,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同时,在应对“辛苦的事”的时候,外界辅助力量过多过滥,比如老师嚼碎了灌输、辅导书穷举式列举题型和步骤,同学间围绕结果讨论(相对于围绕思考方法)等,使得一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偏弱,乃至形成“遇到难题时,丧失挑战勇气”的习惯,使得学习“高不可攀”。
        “网课”模式,外界能给予的直接帮助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合理设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心流”[4]。简单来说,就是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将知识点分解到足够小,让学生稍微努力就能掌握知识点,并且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再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通过任务打卡、排名积分、点评等奖励反馈,持续激发学生意愿。
        (三)完善保障,实现教学由“有什么条件用什么”到“想用什么就有什么”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课程是在教室或实验室中授课,受条件限制,很多课程只能以文字、图片等展示。此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也还未从“有什么用什么”传统的思维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AI、AR、VR、5G等技术发展成熟,未来线上教育,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完成情绪监控、互动支持、作业批改、能力分析等任务,让教师学生有更多时间充分沟通交流,使得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变成探索过程,为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综述
        为适应“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比如,有以成都“好奇学校”等为代表的协同成长,以北京十一学校等为代表的“选课走班”,有以网易“云课堂”为代表自选课堂的“云”教学,也有以“双师”模式为代表偏远地区统筹资源教学等等。但这些模式,相对于高中在校的2000多万学生[5],还是少数。对绝大多数高中学校,通过“学生努力学习,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联结,构成愿意学习的动力;老师积极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持续激发学生意愿;科学运用AI、AR、VR、5G等技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条件”的方式,可以作用于更广范围的学校师生,意义更加重大。
注释
[1]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参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 8.html
[2]核心素养:参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网址: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 4/201404/167226.html.
[3]自我决定论:Self-Decide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它还该较多的动机类型,动态地观察各种动机类型,可以有效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4]心流:Mentalflow,由美国心理学家MihalyCsikszentmihalyi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5]高中在校的2000多万学生:参考国家统计局2019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2414.3050万人,网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 C01&zb=A0M0203&sj=2019
参考文献
[1][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
[2][美]理查德•H•泰勒/[美]卡斯•H•桑斯坦:《助推》.中信出版社,2009.12第1版.
[3]韩娟:兴趣与德育契合点在哪[N].发展导报.,2019-01-08(019).
[4]毛丹:微课程融入高中德育校本课程的思考[N].发展导报,2018-04- 17(020).
[5]梁梦瑶/罗浩东: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智库时代,20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