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双激双定”教学策略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王豪杰
[导读] “双激双定”是在小学数学中段提升计算能力实践研究的一个教学模式,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计算,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双激双定”的研究和推广,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设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对计算教学的目标有深刻的领悟和大胆的尝试,不再局限于一味追求计算速度,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培养

王豪杰   南乐县张果屯镇魏庄小学
【摘要】“双激双定”是在小学数学中段提升计算能力实践研究的一个教学模式,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计算,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双激双定”的研究和推广,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设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对计算教学的目标有深刻的领悟和大胆的尝试,不再局限于一味追求计算速度,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段;数学教学;双激双定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96-01

        一、“双激双定”的概念
        双激:在数学课堂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游戏激趣或故事激趣的方式引入计算教学;双定:老师对学生开展的计算练习要做到定时、定量。
        (1)游戏激趣。例如:练习7的倍数时,可以采用“逢七必过”的数学游戏。学生们从1开始依序喊数字,如果数字是7或者7的倍数,就不能喊出这个数字,必须做一个动作。如果喊错了,他就输了。这一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随时调整互拍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随时改变形式,如每个玩家不是单纯喊出数字,而是在喊出数字之后要给下一个玩家出题。当然,也可以换成“逢6必过”或者其他数字的倍数进行。
        (2)故事激趣。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断演算,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能激发学生的意志,唤起他们对计算的兴趣;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小马虎”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先指出错误,再看看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坚持每日练习计算,严格控制计算题目的数量和计算作业的时间,提高计算技巧,培养学生意志。
        (4)脑、眼、手、口结合,多练、多看、多想、多说,在积极参与中,发现并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二、“双激双定”教学模式
        1、新课引入,适时激趣,快乐学习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能够进行“再创造”活动、学到知识,首先就必须使他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因此,笔者从课堂导入开始,每一节数学课就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的强烈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时,笔者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例子做引入:“很多同学在生日那天都与父母或好朋友一起品尝过生日蛋糕。下面这道题也是有关吃蛋糕问题的题目,看看你会不会算。”接着,就出示例题:小新与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2/9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1/9)。每人吃2/9块就是2个1/9,求3人一共吃多少块,也就是求什么?(3个1/9是多少)。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说:“看谁聪明,说出这题的解题方法?”学生审题,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算式。笔者肯定了他们的算法,同时让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然后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归纳出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对学习充满信心的同时,带着积极探索新知的情绪去继续认真学习,驱动学生产生“我想学”的强烈欲望。又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内容时,课前,笔者先让四个调皮的男孩出来做抢凳子的游戏,并在教室设了三张凳子,说出游戏规则:四个同学围着凳子转,其他同学唱读儿歌版的《积的变化规律》,老师说停,全部要坐在凳子上。老师背向他们,每次停下后,老师没看他们,老师说:肯定有一张桌子上坐着两个人。同学们觉得老师很神,猜得很准,很厉害!这时候,老师就告诉学生:只要你们这节课认真听,也会这么厉害。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
        2、适当点拨,激发兴趣,排除障碍
        数学知识是一环紧扣一环的,结构非常严谨,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进行适当点拨、搭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促进知识的迁移,排除学生学习路上的障碍。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为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减缓学习的坡度。笔者让学生先做准备题(复习题)。让学生说出题目的特点,教师摘录并板书: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这题其实是求单位“1”(75公顷)的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接着出示例1,拿例1与复习题作比较,并画出线段图。学生观察比较后揭示这题的特点: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已知部分量及其对应分率。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等量关系。写出数量关系式:单位“1”的数量×分率=分率对应的数量(已知量);X×分率=分率对应的数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然后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推导出另一个数量关系式。也就是用算术解法: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数量强调“量”与“率”要相对应。
        通过层层点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知识迁移;也使学生正确理解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解题就迎刃而解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实际操作,诱发兴趣,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采用直观实物或幻灯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而感到自豪,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知识并转化成能力。例如,教学环形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课前拿纸画好两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不完全(留一些)剪出来。上课时,要学生拿出两个同心圆,并用笔点出两个圆的圆心(同一点)然后在环形部分涂上阴影。接着提出问题:求阴影部分(环形)面积,其实是求什么?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去内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清晰的知道:其实就是外圆减去内圆面积后剩下部分的面积,也就是内外圆的面积差。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在电教平台通过课件演示一次,然后让学生拿着手上的实物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同时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通过动手操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透彻理解好环形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学书中例题,质疑并强调指出:要求环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内外圆的半径,如果没有直接给出就要先求出所需条件再代入公式计算。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笔者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治学之道给予学生启迪。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点击兴趣点激发学习欲[J].伍裕强.试题与研究.20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