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摩擦力”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吕春吉
[导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石。因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务必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文章结合我们多年工作经验,对浅谈“摩擦力”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吕春吉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东山镇初级中学  655408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基石。因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务必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文章结合我们多年工作经验,对浅谈“摩擦力”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93-01

        引言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不同的摩擦力判断方法是不同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思路清晰,才能准确地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学生初次接触到摩擦力,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叶舟找不到方向。静摩擦力是一种存在于相对静止的两物体间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其产生往往必须同时满足“接触面粗糙、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和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等基本条件,四大基本条件都具备时物体间方有静摩擦力的存在,但很多情形下相对静止的物体间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其隐蔽性很强,学生很难准确快速的分析判定其中的摩擦力究竟是否存在。以下对静摩擦力展开谈论。
        一、学习静摩擦力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力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学生日后学习物理的基础。最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与静摩擦力有关的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并且对学生了解和观察实际生活中的静摩擦力提出建议。最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规范、新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在立足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与静摩擦力相结合的实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实践中认识静摩擦力,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归纳静摩擦力的规律。这种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使静摩擦力的学习不再是远离实际应用的空中楼阁,而化为学生切身可感的真实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牢固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一)用平衡力的知识判断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仍然处于平衡状态时,那我们说这几个力就是平衡力。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就称为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也可以看成几对二力平衡。平衡是物理学中分析物体运动和力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它要求学生准确地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或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判断,然后由受力情况判断出物体运动情况,或者由物体运动情况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从力的作用效果判断
        大家知道,在生活中有些物体运动的原因就是摩擦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此时用这种方法来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比较形象、直观,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也符合初中物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三)由摩擦力的概念来判断
        由摩擦力的概念来判断,这需要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咬得比较准。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这个概念对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它的难理解之处就是“物体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运动情况,特别是当两个物体都在运动时(俗称“打滑”),难度就加大了。判断出了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此时摩擦力的方向就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摩擦力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
        科学的本身在于实验,物理学科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物理学科任何内容的学习,都应当重视实验的作用。在教授课本知识前,教师应当利用教具,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实验演示,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静摩擦力之前,都会主观地认为,静止的物体产生的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这其实是主观上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应当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确概念,什么是静摩擦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准备如下的实验:将预先准备好的一个较大的软刷放置在展示台上,教师一只手用力,将毛刷刷面向下,向任意方向推移,学生可以观察到,刷毛向作用力的相反方向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学生判断了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深入质疑探索,发展科学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抽象概括水平较好,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从学生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具有梯度性的思考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受使用控制变量法,使学生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入思考中,评估并使用证据对问题进行描述,准确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同时我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疑难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启发,引导学生基于物理概念的逻辑关系,感知物理知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在质疑、分析、探索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活动,展开合理猜测和假设,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进行实验探究,促使学生在科学论证推理和质疑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掌握影响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储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课利用许多实验和小游戏,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真实感受静摩擦力的存在。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掌握静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并能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关于相互作用中的弹力和摩擦力的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32):70-71.
[2]朱文斌.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流程重构[J].新课程导学,2018(22):52.
[3]崔振军.摩擦力教学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8(13):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