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益”——对加强中小学体育教研管理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3期   作者:陈辉
[导读]

陈辉    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1-091-01

        学校体育教研管理要追求“精益”,是受启发于《丰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所介绍的管理哲学,为的是针对一些中小学体育教研管理中出现的“西西弗斯”困境,希望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和行动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使学校体育教研管理能很快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并能使教研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一、中小学体育教研管理的西西弗斯困境与困因
        在对区域内中小学体育学科教研的日常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对于如何有效提高体育学科教研工作效益从理念到行为都能侃侃而谈,而且其中不少人还参加过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教研工作仍然不能得门而入,或者无法在学校持久有效地开展。具体体现为,学校在中小学体育教研管理中追求形式的比较多,而实效性不够。如:关注于教研组工作计划的是否制定、教研活动记录是否填写完整、备课听评课记录是否齐全,有无组织老师参加培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等等,而对于计划、活动等的实施质量和实施效果缺少督导评估机制,对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如何促进体育教师在行动中开展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有专业引领的教研活动、以及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教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不够,因而教研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年年有,年年督导时提出来,但年年改不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在每年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中都能发现,如:每学期校长听体育课不少于4次,分管校长不少于6次的规定。
        借助失效模式的分析思维,究其原因一是有了规范的体育教研工作形式,忽视了教研工作内容、主题等的系统化研究和实施;二是过度强化了学习培训和事务性工作的布置,削弱了教学实践的研究与反思;三是教研管理在追求“精益”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梯队建设还有待完善;四是学校自身的管理系统还不够“精益”,并缺乏变革机制。
        二、追求“精益”需要学校体育学科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管理人员包括校长和一般管理人员,校长是学校管理者中的领导者,学科管理人员是属于一般管理人员,是指在学科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分管体育学科教研的通常有分管校长、分管教导和教研组长等。
        专业化是指一个不完全专业性职业不断地满足一个完全专业性职业的标准的过程。而专业性职业至少具备明确的知识基础、长期的专门训练、相当程度的自主权、自己的专业团体和系统的伦理纲领。
        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管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教研工作既包含体育行政工作,又有体育教学业务,涉及到学校体育工作行政政策的落实、执行以及教学要求的落实。
        如: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教体艺〔2014〕3号)三个文件,涉及到一些评估指标的落实;《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涉及到课程设置等具体要求的落实。而这些政策文件的落地需又要分管校长、分管教导和教研组长等组成的专业团队的通力合作,统筹规划。


从课时、课外体育活动等的在校时间安排到体育教师、有专业特长其他人员的调配;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堂教学的落实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方案的出台到政教处、团队学生会等对活动开展的监控和评估等等。
        面对“教而优则仕”、中层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大背景,这就需要开展专题的学习培训,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管理人员的管理学和学科专业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组织这方面的培训,特别是针对所管的专业。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体育教研管理方法。这样,走上管理岗位的老师不只是本学科教学业务的强者,更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三、追求“精益”需要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里所追求的是体育学科教研管理的文化自觉,着重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态度。
        因此,作为学校体育教研的参与者与管理者,只有在认识和理解到自己学校体育教研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与周边比较才能明白本校体育教研工作所处的位置,才能经过取长补短,科学规划、自主的适应,建立起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管理体系。
        这种文化的自觉,需要学校体育教研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的体育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愿景。而这个愿景的实现,不能止于规划愿景时的内心沸腾。沸腾只是“文化自觉”的第一步,虽然是关键一步,却不能止于这一步,第二步是坚持,不忘沸腾初心,到第三步,就是习惯了,只有走到第三步,才渐入佳境。因此,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艺术。
        四、追求“精益”需要制度的规范执行和政策保障
        有人说抓常规工作: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检查=0;抓住了不落实的事+抓住了不落实的人=落实。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计划和规范的执行,都必有执行的规范和保障的制度。碍于人情或者因专业知识的缺失而造成的管理疏漏,则是影响“精益”管理的最大障碍。
        因此,当一系列体育学科教研管理要求形成后,就要求大家按照要求执行,而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管,需要评估制度的保障,而这个保障不只是简单的几个量化指标,更需要责任清单,明确职责,落实问责和追责。
        在体育教研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教研工作目标任务书(责任清单)的形式,首先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内容(包括具体任务、目标要求和职责范围等);其次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来增强责任意识和能力;此外还要通过健全责任制度,来加强刚性约束力和现实指引力;最后通过监管考核来不断提高责任绩效。
        此外,学校体育教研管理在追求“精益”的过程中要“看见”人。“看见”人具体是指需要构建“情感-交往”的生态环境,是指管理者要看到老师行为表现背后包含的理性和道德的需求,识别并回应老师常常内隐的情感状态的变化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樊陈琳.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张华军,朱小蔓.“看见”学生:情感人文取向的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3
[3]杰弗瑞莱克(Jeffrey Liker).丰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珍藏版)[M].李芳龄,译.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