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滋润心灵的“鸡汤”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母其成
[导读]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得到滋润。得不到滋润的心灵就像没有被雨水浸润的小树,像干瘪的种子,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嵩阳一中  母其成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得到滋润。得不到滋润的心灵就像没有被雨水浸润的小树,像干瘪的种子,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夸奖,是滋润心灵的“鸡汤”,是浇灌小树的雨露,是种子发芽的水分,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养分。
        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特性是一样的。吃饱了就睡,饿了就哭,高兴了就笑,一切都如同父母所愿;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都是长辈们激动的理由,一切在长辈眼中都是那么的完美;他们就像一张柔白的纸那么干净,那么整洁,那么规则;在父母眼中是那么的乖巧、听话;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是活泼好动的天使,是长辈眼中的小天才。慢慢地,孩子逐渐长大了,不再是原来那个吃饱就睡,饿了就哭,高兴就笑的毛孩子了;而是吃饱后想着玩,在墙上乱涂乱画,把玩具到处丢弃,跟父母争抢遥控板,父母想休息他反而兴奋不已......。这个时侯的活泼好动变成了调皮捣蛋,一个微笑可能就被理解成了“鬼脸”,那个曾经父母眼中的“小天才”偏离了原来的方向,那个曾经的小可爱逐渐变成了“叛逆者”,曾经光鲜亮丽的“白纸”上逐渐有了些“不规则的画”,慢慢的“画”看起来有些凌乱甚至杂乱无章。
        事实上,孩子逐渐长大,吃饱了不睡觉而是想着玩,在任何地方都想“创作”一下的时候,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大脑已经产生了自主意识,不再会按照父母的规矩画出“圆”,而是画出了一朵朵“小爱心”。在一些父母眼里,这就是不听话,不讲规矩;从而毫无耐心的进行呵斥,“你怎么连个圆都画不好?这样画太难看.......”。慢慢地,孩子再也不会画“小爱心”了,只会按父母的意愿画“圆”;做其他的事也是如此,那个曾经父母眼中的小天才逐渐变得反应缓慢,不再活泼开朗,阳光一般的孩子没有了“阳光”,随之的叛逆接踵而至,说什么都不听,教什么都不会。变成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如果有了父母的正确引导,引导孩子把白纸上的“画”凌乱部分擦去,显示出来的会是一张张“艺术品”。
        什么是正确的引导方式呢?
        夸奖!
        首先我们应该夸奖孩子画的“小爱心”画得也很漂亮,鼓励他尝试画一个大大的“圆”;孩子墙上涂鸦的时候,我们应该夸奖孩子有了创作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爱动脑筋;再告诉他墙壁就像一张干净的小脸蛋,如果在小脸蛋上画很多的颜色,小脸蛋会不高兴的,如果画在白纸上,白纸会觉得很漂亮,也会很喜欢。慢慢地,那个爱到处乱涂乱画的孩子逐渐变得规矩起来,不光能画出规矩的“圆”,也能画出他心目中美丽的图画,大脑得到了锻炼,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
        案例一:我的一个表哥,好多年没见面了。前几年就听说他家的孩子读书很厉害,考上了省里最好的高级中学,亲戚们都猜测他家的这孩子以后会是一个清华或北大的“料”。村里人都说是他家的祖坟风水好,所以后代读书就厉害;但是我想肯定另有原因。“一定要‘会会’这位表哥,看看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个想法一直埋藏在我心里。
        无独有偶,姐夫父亲的葬礼上,我遇见了这位表哥。好些年没见,我们寒暄了几句,儿子叫了他一声:“大伯好!”,表哥立马竖起大拇指说道:“侄儿真懂礼貌!”。


后来我们坐在屋里喝茶,他就凑过来跟我儿子说话:“你读几年级了?”儿子回答说:“我今年刚上一年级。”表哥接着说:“你上一年级我来考考你?”“你爸爸是我表弟,他小我10岁,再过5年,他小我几岁?”儿子想了想说:“过5年他还是小你10岁。”表哥立马和儿子击掌说道:“你真聪明!”后来表哥又和儿子玩了一会儿,都是问一些好像为难孩子但又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只要儿子回答对表哥都和儿子击掌表示鼓励,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他和儿子击掌多次,看得出来,儿子也非常喜欢和他“玩”,总是在表哥后面当“小跟班”。晚上一桌吃饭的人讲起读书的事,就提起表哥家儿子的光鲜表现,都说他家的祖坟风水好,所以后代要出“贵人”,我说:“人家教育确实有方法”。后来表哥的儿子不出所料考进了清华大学。
        案例二: 我刚参加工作时,提问有些学生对于刚讲过的知识就什么也不会,记不住公式,生气之余会批评他们几句。慢慢发现他们上课目光呆滞,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也越来越差。
        仔细分析过后才发现自己也存在不对的地方。首先,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很正常的事,每个人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快,有的接受能力慢,哪个孩子不会偶尔走个神呢?回答不出一个问题来就被老师全盘否定,批评甚至打击,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慢慢的变得讨厌学习。
        后来我尝试着去改变。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叫他们再思考一下,再站起来回答,能回答出哪怕一小点正确的地方就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慢慢地发现“差生”的眼神里有了光芒,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起来,也愿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里,成绩也逐渐有了进步,不再是不思长进,满脸无所谓的“差生”了。
        案例三:儿子小的时候,2岁不到就会背很多首唐诗,思维敏捷3、4岁时加减法在他眼里已经不是问题了,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小天才。
        上了一年级,学习任务一下加重,语文需要大量识字,我就有些着急,就给他大量背书,大量写字,生怕他跟不上学习的步伐。一段时间过后,儿子逐渐不喜欢语文这一科目,做作业就有些不细心,我就会呵斥他甚至有时加以敲打;慢慢地儿子变得表面上在学习,实则心里根本没想着学习,出现写错字,拼音乱读,上学期语文成绩还在97分,下学期就下到了93分,数学成绩也有下降的趋势,学习兴趣不高。
        经过认真反思,我逐渐意识到孩子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因为孩子不会写一个字就去否定孩子,不会做一个题就去打击孩子,孩子贪玩就去呵斥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耐心,缺乏正确的引导。后来我就和孩子做“一眼识字”的游戏,和他比谁识字快?谁是“识字大王”?和他一起学习,把学习融入到游戏中,融入到生活中,在路上叫他看指示牌引导我开车,去超市叫他帮我算账要付多少钱?找零多少?儿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就及时表扬。慢慢的,孩子的识字量大幅上涨,加减乘除法也熟练了不少,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儿子的学习成绩就又重新上来了,变回了原来那个爱说爱笑,积极动脑,热爱学习的孩子。
        “家长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不要怕孩子犯错误,不要指望孩子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不能把大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都有贪玩的天性,也有他们自己的“小世界”。不会写一个字不代表孩子就笨,不会做一个题不代表孩子就不行;哪个聪明的孩子不会开个小差?哪个聪明的孩子不贪玩?那个聪明的孩子不会干点“坏事”呢?只有尝试着理解、包容他们的“小世界”,多鼓励孩子、夸奖孩子,多给孩子立榜样,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更健康、更优秀!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G].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02):109.
[2]贾琼.享受孩子成长[G].作家出版社,2018(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