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科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张亮
[导读] 新课改的实施让高效课堂理念逐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师要立足小学生思维特点,利用微课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升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陕西榆林市横山区城关小学 张亮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让高效课堂理念逐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师要立足小学生思维特点,利用微课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升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科学教师要全面解读高效课堂理念,设计启发性问题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育;运用微课导入科学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奥秘;精心设计小组科学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科学实验中;设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小问题,师生携手打造科学高效课堂。
        一、巧妙设计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发育
        科学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提炼出教学重难点,围绕这些知识点设计问题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地震的成因和作用”这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地震会给地表形态带来哪些变化,你是否可以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你知道哪些地震逃生小妙招等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进行独立阅读,再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利用手边材料模拟地震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育。有的学生认为地球处在不断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各个板块发生挤压,地壳运动过于激烈时就会发生地震。有的学生认为地震和地壳运动紧密相连,有时地震还会诱发火山爆发,地震让地表形态发生变化,例如地面皲裂、山体滑坡、地面高低差等现象,带来了很大危害。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利用两本教材模拟地壳运动,当两个“板块”发生挤压和碰撞时,板块边沿和内部发生错位和断裂逐渐产生地震波,地震波逐渐释放到地面,地震因此形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震的成因,讲解了地震时逃生小妙招,例如抱头躲在桌下或衣柜旁,尽量躲避在三角区域,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地震逃生妙招,提升教学质量。
        二、微课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思维更加直观,科学教师可以自主制作微课,导入科学实验情境,用有趣的科学实验或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例如教师在教授“心脏和血液”这一课时,提前制作了微课,展示心脏跳动和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学生介绍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微课中展示了心脏内部结构,例如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等,讲解心脏跳动过程,心脏如何把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新奇的微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准备听诊器,让学生之间互相听一听心跳,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


血液循环是本节课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微课讲解全身的学习循环,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全身血管图,例如学生发现看到靠近心脏的血管相对粗一些,血管并不是直线,有的血管会分叉,靠近身体末端的血管比较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解释,例如靠近心脏的粗一些的血管被称作动脉,例如肺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最纤细的称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可以说遍布全身,全身的血液循环是从心脏开始,心脏就像发动机,心脏同时向全身器官输送血液,血液输送和回收是同步进行的。微课可以为打开学生的思绪,引导学生跟随微课画面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奥秘,让学生主动求知,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设计小组科学实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小组科学实验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只是演示实验步骤,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自由结组自主完成实验,凸显学生在科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教授“昼夜的交替”这一课时,首先利用微课展示了地球的自转运动,讲解昼夜形成的原理,设计小组昼夜模拟实验,学生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昼夜交替,完成小组实验报告。各个小组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自西向东转动过程中受到太阳光照射,被太阳照到的一面就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各个小组可以随机在地球仪上指定一个国家,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一名学生负责缓慢转动地球仪;一名学生负责在地球仪上标记这个国家被手电筒光照射到的面积;一名学生负责记录面积变化,小组合力完成科学实验。教师可以对各个小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季节昼夜时长变化,让学生掌握昼夜交替的原理,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四、组织科学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爱上科学课。例如教师在教授印刷术相关知识时,布置了小组课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印刷术的发展,自主雕刻一些印章,体会印刷给我们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有的小组利用萝卜雕刻了一些常用汉字,利用印泥在白纸上拓印汉字,体验原始的活字印刷术。有的小组利用橡皮雕刻汉字,尝试把一组橡皮印章粘在一起,尝试进行一页书的印刷,感受印刷给阅读带来的方便。学生在科学综合实践中,感受到我国古代伟大科学成就,感受到古代科学家勤于思考,默默奉献的科研精神,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出学生民族自豪感。科学综合实践可以为学生搭建课外探索的平台,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探索科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带领学生探索大自然和生活的奥秘,设计趣味科学实验,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观察、爱挑战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打造和谐、有趣的科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汤向东.对构建小学高段科学高效课堂对策的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8(05):179.
[2]宿奎涛.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7):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