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   作者:于冬梅
[导读] 为了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实,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与思想品质,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学科优势,立足语文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育充分融合。众所周知德育教育内容涵盖广泛,能够使学生形成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爱同学、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拥有如上品质,自然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不仅是为了有效落实德育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将以

吉林省镇赉县实验小学  于冬梅  137300

摘要:为了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实,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与思想品质,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学科优势,立足语文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育充分融合。众所周知德育教育内容涵盖广泛,能够使学生形成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爱同学、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拥有如上品质,自然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不仅是为了有效落实德育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以及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促进效果;教学质量
        前言:语文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课程,语文教育同时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语文教学期间,需要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德育教育拥有这样的功能,当然想要发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做好反思,研究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把握二者的结合契机,在合适的条件下渗透德育教育概念与理念培养学生优良德育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德育教育对语文教育的积极作用
        小学阶段学生此时年龄小,教育工作最大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瞬间成为什么都懂的神童。此时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基础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有了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有效性。德育教育意义重大。德育教育可以改变学生原本消极的情绪。有些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于系统化学习表现十分反感,学生有的学习能力有缺陷,有的性格有缺陷,渐渐成为了后进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德育教育可以改变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转化思想,不仅能够让后进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形成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改变挖苦后进生学生的态度,让这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友爱同学、互相帮助的意义。
        语文本就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学科,语文知识当中有着很多和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课堂教学期间挖掘德育知识涵养和素材,在有效渗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利用德育教育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变客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养成良好学习品质、行为习惯。
        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开展方法
        (一)创设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创造与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教师所创造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此时学生思想掀起波浪,产生无限感触。


学生在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中情感共鸣。有了环境的引导与支持,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学习,明白了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目的,获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父爱之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父亲或是母亲平时如何照顾自己。不少学生此时此刻开始回忆,联想平时和父亲、母亲的行为,学生无一不流下了感恩的泪水。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顺道引导学生,将话题转移到如何报答父母、回报父母。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的思想渐渐发生变化,学生想着就算是为了父母,也要认真学习,学习十分认真。
        (二)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动力
        德育教育本身属于思想层面教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思想层面对知识建立全新的理解与认识。教师需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主动展开知识探究,感受知识洗礼。获得情绪层面的感触感知文章教育思想、教育激情、教育内涵。学生此时就会激情澎湃、主动学习知识。比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研究和讨论如何看待狼牙山五壮士最后的行为。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丰富的思想与认知。学生表示,没有这些烈士的奉献,大家就不会有如今这么美好的生活。学生意识到了报效祖国,不辜负烈士牺牲的意义。学生此时为了建设国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向往。这种感情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文本代入感,学生仿佛进入到课文的年代,产生了爱国之情,理解了文本所传达的感情。
        (三)合作学习体现团队学习优势
        个人能力与认知毕竟有限,德育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利用合作学习过程。学生在集体努力、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与进步。学生合作中集思广益,你一言我一语的获得了丰富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识变得十分丰富。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迸发集体智慧价值。学生在讨论中说出了自己的感想与认知,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培养。比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师可以着眼于本课的核心,让学生说一说如何保护环境。此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当然最重要的仍旧是让学生利用实际行动证明。学生在合作中总结原因,在相互影响中理性认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形成了真善美的品质,能够为了世界的美好发展而不懈努力。
        结语: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与人格。有了自信心和良好情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非常好的帮助。当然这里不应该过于强调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主次之分,而是要做好二者融合,在合适的时机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生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玲.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8):87.
[2]段敬德.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浅探[J].文学教育(下),2020(07):74-75.
[3]马培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7):13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