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剖析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秦隆贵
[导读]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内容,不仅要通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能力,而且要善于利用多元教学方法,渗透物理观念与科学态度的引导,以此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完整建设。本文即通过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实施案例,进而剖析其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秦隆贵

摘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内容,不仅要通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能力,而且要善于利用多元教学方法,渗透物理观念与科学态度的引导,以此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完整建设。本文即通过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实施案例,进而剖析其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初中物理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既要引导学生树立物理观念,能够以科学的思维观察与分析世界,又要让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能力,并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而将所掌握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真正用于解决生活实践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抓住导入环节,渗透物理观念
        在“走进神奇”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阶段第一节物理课程,本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导入的环节极为重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基础的关键。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笔者利用一系列的图片作为引导,首先,向学生呈现打雷、闪电等天气现象,并要求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产生的呢?其次,展示大海上的巨轮,并提问:为何万吨巨轮可以漂浮在海面之上,而小小铁钉却会沉入水底呢?其三,向学生展示月亮、地球、太阳等不同天体的运动动图,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天体的运动呈现出什么规律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神秘,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实现良好的导入效果。
        在本案例中,虽然笔者仅通过几幅图片与问题完成了导入环节,但其实有着详细的设计要求,首先,笔者选择的图片既包括学生常见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也包括具有神秘感的未知内容,这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他们拥有更直接的感官感受。其次,这三个问题的引导,则是向学生阐述了物理学科大致研究的内容,并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那就是从物理学的方向,研究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特征等,这显然是物理观念的有效渗透。
        二、塑造合理情境,训练科学思维
        在“快与慢”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则利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学校运动会的短跑比赛视频,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分别代入两种角色思考问题:第一,假如你坐在观众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呢?第二,假如你是终点计时的裁判,你又如何判断谁跑得快呢?在该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便会进行角色体验,并随着不同的视角考虑笔者提出的问题,这时他们就会发现,作为观众,直观地可以看到选手跑步的路程,因此会根据相同时间内跑的距离判断快慢;而作为裁判,会通过计时的方式记录每个人跑过固定距离的时间,因此通过相同路程所消耗的时间判断快慢,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与速度直接关联的因素就是路程与时间,由此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速度的概念。



        在该案例中,笔者借助情境的效果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体验和感受,但在设计过程中,却主要有三大目的,其一,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其二,要能够让学生易于代入人物角色,并产生真切的感受;其三,要保证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切入,产生不同的思路方向,进而真正了解速度这一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以不同视角切入观察与思考的探究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
        三、组织课堂活动,开发实验探究
        在学习“空气的‘力量’”这一课时,笔者则利用一个小实验为学生展现大气压强的存在。首先,笔者准备数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有一个实验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用一张纸遮盖瓶口,将其倒置后纸片不会掉落,同时水也不会流出,你们可以做到吗?其次,笔者从跃跃欲试的学生中选择几名上台尝试,有的学生自信满满,将纸片快速盖住瓶口后倒置,却发现纸片没有任何停留,随着水流直接落地;有的学生则先将纸片贴上瓶口,但是动作太慢,等翻转时发现纸片以湿透,仍然以失败告终。在接连几次失败后,笔者再次选择几名学生,并要求他们根据之前同学的经验来操作,这时几名学生都找到了实验的技巧,既保证纸片边缘沾湿后与瓶口的水面紧密贴合,又保证动作迅速,进而实验成功。由此笔者再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学生对于该实验现象就会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大气压也有了新的认知。
        在本课案例中,笔者指导学生亲自完成实验,虽然失败多次,但是通过相互启发与尝试,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更是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实验探究观念,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素养的重要表现。
        四、优化教学评价,塑造科学态度
        在“电流的磁场”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则更为注重通过即时评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首先,在探究奥斯特实验的活动中,学生针对其实验现象提出了各种猜测,但有的学生更贴合科学,有的则单纯的异想天开,这时笔者就会引导具有一定科学意识的学生主动进行表述自己的猜想,比如有学生提出可能是电流经过引起的变化,笔者就会结合课程进行细化讲解,并进一步鼓励他的学习态度。其次,在分析该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时,有的学生想到了什么内容就主动举手回答,有的则是在深思熟虑和总结过后才举手,这时笔者就会请双方各自表达,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在物理学习中应当保持怎样的态度。
        在本案例中,笔者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物理并非考察想象力,而是要让学生在基于现实基础、科学道理以及实验现象等各个因素下作出了合理猜想与探究,由此可以让学生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的目标与方向,教师应充分把握导入、活动、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巧妙设计与指导,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渗透其中,实现对学生素质、能力以及知识基础的全面培育。
参考文献:
[1]李兴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学周刊,2021(02):113-114.
[2]黄光华.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2020(48):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