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周新取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周新取
[导读]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迎来了新变化。这一变化也同时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为学生传授课本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关注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这一层面。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之后,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促使他们数学思维、数学意识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动力,对于其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横山中心小学     周新取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模式迎来了新变化。这一变化也同时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为学生传授课本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关注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这一层面。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之后,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促使他们数学思维、数学意识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动力,对于其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路径
        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即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后,学会立足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逻辑判断,从而推动他们数学思维、数学表达等能力的提升。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整体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
        数学学科的魅力来源于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都具有引人深思的神奇魅力。因此,数学教师应意识到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从教材的表面知识中挖掘数学内涵与思想,从而为学生确定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古今中外诸多数学思想家皆验证了数学思想的先进性与逻辑性,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让他们在这些思维形式的耳目濡染中,实现知识的内化、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素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首先,笔者鼓励学生将简易的线段图带入应用题解的过程中,使抽象的题设在线段图的辅助下变得更为直观、形象,是原本复杂的思维逻辑变化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多次尝试之后,学生可以逐渐领悟数学思想的内涵,建立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树立其数形结合思想增加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驱力。
        二、立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本质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而应关注他们知识吸收的过程,领会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并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生活实际挖掘教学素材,并寻找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让他们懂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促使其知识运用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加减问题。


由于这些场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够调动他们的已有认知,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对问题做答,同时思维也得以发散。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一场场的热烈讨论,将学生推至课堂学习的主位,使其透过数学问题的表面感悟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数学素养,强化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建模思想属于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入手,强化他们对图形和几何的认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建模素养在图形与几何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变化等,进而在观察、比较、想象的过程中把握空间,以建模思想武装自己的大脑,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梯形》这节课时,首先,笔者为学生展示一系列不标准的梯形,以图形的变化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梯形的概念、特征等,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此外,为进一步渗透建模思想,笔者在讲《观察物体》这节课时,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角度进行观看,总结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之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画出来,这一过程是“思维输出”的过程,对于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大有裨益。
        四、融入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数学精神是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所蕴涵的理性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人类的思维,其包含诸多方面,如批判思想、科学精神、探索意识等。小学数学教师可将数学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挖掘其中的内涵,带领学生走进数学历史、感受数学史的变迁,从而体会数学家身上的优良品质,养成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的精神品质,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素养。学生数学精神的培育能够促使学生纠正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如马虎、冲动等,从小学阶段树立勇于探索、不言败的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课本中提到,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 5927之间的人,比国外早了1000多年。通过学习这段历史资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发展史,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总之,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关乎其人生发展的轨迹,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立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融入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品格,时刻立足核心素养视角实现小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汤婧.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62.
[2]孙彩红.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28):135-136+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