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五中学 365100
我们说人生无处不对话。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的对话的时代,对话也将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必然呼唤对话精神,要求对话。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重视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
一“对话教学”的步骤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通过读书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第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通过对文本的认识,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自己心灵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与认识。
第三,学生与学生对话。这个环节是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融,来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借助对话,学生有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课堂由此焕发出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局面。
第四,教师与学生对话。这一环节是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此时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升华
二、“对话教学”的实效
对话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1、与文本对话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第一环节是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阅读中学生才会发现现实与书本不相符合的情形。如上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这一课。在讲到坚守公平这一环节时,学生质疑:1.怎样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2.面对利益冲突,我们怎么做?3.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怎么做?4.立法怎样坚守公平?5.司法怎样坚守公平?通过这些疑问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问题的意识,老师接着引导要实现公平的坚守,就需要个人维护公平,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敢于对不公平说“不”,同时需要制度保障公平,无论对于立法还是司法,都要公平的对待每个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2.与自己对话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如上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这一框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实践来总结日常服务社会的活动有哪些?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方式很多,比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服务、慈善、社团活、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可以参加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我们可以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无论参加的哪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在学生收集、利用信息的同时也使他们潜移默化的掌握了这框题的知识点,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3.与同学对话能够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许多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根本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学生一人苦思苦相,有时也难以开启思路。对话教学中,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启发自然而然频繁地发生,成为贯穿课堂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如上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这一框时,问题:“怎样维护规则?”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回答得出: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在交流、讨论的过程,学生要大量搜集、占有资料和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这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懂得了如何合作,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的益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能力。
4.与教师对话能够培养师生平等意识。
如上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这一框时,教师在讲述“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这一问题时,对于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这方面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光靠老师简单的说教绝不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所以教师在认真聆听学生的思想和观点上,同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通过这样的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从而化解了师生矛盾,拉进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真正感觉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四个步骤完成,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导向课堂教学所要求的范围,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改变传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其实就在身边,生活中所感所触的都有这一科,其实道德与法治课堂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
三.“对话教学”的感触
1.教师要积极创设对话的氛围。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权威”,站在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地平线上,把话语权归还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对话”。
2.教师要积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个好的话题,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话题就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生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与考试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或者直接取自于教材中的课题等。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开放性、启发性特征。
3.教师要积极提升自我的素质。教学过程即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对话式教学,强调师生在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创建中实现学习的目标,在这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然而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等都是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挑战。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解答,这无疑是对教师理论功底和知识水平的考验这。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深邃的思想见解,而且还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接收新的信息,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和热点问题,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归纳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技巧,练就一身组织教学的硬功夫。
总的来说,对话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发挥。面对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引经据典,大胆质疑,专注讨论,激烈辩论,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话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使道德法制课的教学目的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进取,师生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显得异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