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周松松
[导读]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是小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
        周松松
        上海闵行区浦江文馨学校
        摘 要: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是小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精神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劳动技术在课堂中的融入,以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技术;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与提高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本质。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又需要学生的理解、实践与内化,其中尤以学生动手实践作为必要。只有将“学”落实与“做”,才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做到以学促做、以做促思、以思促进, 手脑并用,达到共同进步的良好成效。为此,结合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实际,聚焦于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深入探究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选材,有效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则更是如此。根据人的心理和认知理论得知,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层面普遍表现出好奇心强的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学习上则称之为学习的动力———兴趣。对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为主的课程而言,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尤为必要。当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自觉参与课程实践兴趣的途径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1.1合理选材,以作品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节有效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合理选材至关重要。合理选材,既包括教材的适当、科学,又包括学生动手实践材料的合理及具有可操作性。精心选材,尤其是选择具有美感的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自觉实践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也是前提[1]。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深入挖掘生活中充 满美的作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例如,在教学“兔子灯”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为学生展示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兔子灯”模型,让学生在操作台上认真观察、仔细把玩。在学生的所有目光和注意力都被精美的“兔子 灯”吸引时,再顺势导入新课教学,学生自然而然能够迅速且全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同时在动手制作环节更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1.2有效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在阐述其基本观点时提到,人的学习和认知并非是被动为之,而是主动探究[2]。为此,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当坚 持以学生为本,辅之以教师的有效引导。这既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思想,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谋而合。例如,在进行“杯垫”制作时,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准备好充足的杯垫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去拆一拆、看一看、想一想,从而摸清杯垫制作所需的材质、工具以及大体的制作流程,而并非传统模式下的由教师“灌输”。在完成系列自主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对杯垫制作的大致情况已有所了解,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动手去实践,并辅之以适当的指导,定能够加深学生对杯垫制作要点的理解,促其在掌握该课教学内容制作的基础技能的同时,也能培养起相应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技能思维习惯。
二、加强合作,弥补不足
        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教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方法。劳动与技术课程不仅要求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而现阶段,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动手能力也有所差别,相互合作的话,能够弥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指导教学与小组合作的模式,以教给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用塑料瓶制作飞机灯 时,教师就可先使小学生考虑都需要哪些 操作步骤,包括机身、机翼、机舱等的设计 环节,然后再鼓励小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 自主进行分组。比如有的小学生剪切水平 比较高,就可以利用塑料瓶进行飞机灯各 部分的剪刻;有的小学生比较有设计天 分,则使他们负责机身的整体美化,以使 所获取的作品更加完美。当然,在小学生 相互分工的过程中,他们也更好地掌握了 动手操作的方法与步骤,有利于取长补 短,提高动手操作的效率。
三、手脑并用,两相结合
        从表面上看,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动手实践,但究其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只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和技能思维才是目的[3]。只有做到手脑并用,两相结合,才能同向共促,相得益彰。而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动力源之一在于作品本身的美感和趣味性。总的来说,劳动与技术作品的美感及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其造型和色彩的设计和应用方面。优美的造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够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为此,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思维,应当注重作品的趣味设计,包括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在造型设计方面,教师应当在作品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实施分层组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操作技法,尤其是局部难点制作的技术要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实践中掌握知识和经验。在色彩设计方面,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特征,宜选用明亮、活泼的色块,使作品兼具造型美和色彩美,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兴趣。
四、课外延伸,保持热情
        做好课外延伸,使学生保持劳动的热情。当然,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做好课外作业的布置,以完善小学生的水平,同时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劳动热情。毕竟小学生缺乏坚持的精神,而平时的课余时间也较多,这样教师就可布置多样化的实践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使小学生真正具备劳动的精神[4]。为此,教师可布置给不同小组的学生不同的劳动课题,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展开劳动,同时鼓励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书写劳动日记。这样在上课时,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可鼓励小组成员说一说自身在劳动过程中最深刻的体验与最大的收获等,大家相互交流思想的同时,对劳动与技术课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纠错引新,提升能力
        最后,教师还需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和纠正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认真分析错误问题,查找致“错”因素,引导学生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以进一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杯垫”制作过程中,教材的图二关于多根吸管对折的方法演示,很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细节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做好预设,运用两根颜色不同的吸管对折后用棉线扎紧为学生做示范。这样一来,学生在比对教材内容和实物参照,则轻而易举地将图二这一易错环节避开,从而提升操作的正确率。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当坚持以生为本原则,聚焦学生动手、动脑的对接点,通过合理选材、加强合作、手脑并用、课外延伸以及纠错引新等策略,来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进而实现技巧与能力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玲.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000(004):80-81.
[2]杨文彬.浅谈小学劳动技术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高中生学习,2018(12):272-272.
[3]毕春梅.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明日,2018(15):320-320.
[4]孙静娴.小学劳技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作文:教研,2018, 000(011):P.56-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