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赵彩霞
[导读] 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目标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赵彩霞
        青岛市莱西市泰安路小学 266600
        摘要: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目标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良好思想品质,提高法治意识的主要载体,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同时认识社会和学会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极为关键,不仅要让学生懂道理和知法,还要让其在社会生活中去践行,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应将所要学习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以促使学生更好感悟这门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升华,扎根于心中并落实到行动中,使这门课程最大程度发挥育人功能。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探讨对象,针对当下这门课程教学具有问题展开了分析,紧接着提出了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学;实施措施
引言: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学育人的主要平台,但是近年来由于错误的教学观念,导致这门课程育人功能难以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一部分学生道理都懂,实际行动却很少去落实。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创新改革,将所要让学生掌握内容融入到生活中,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不仅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和意识,使其进行反思与自我教育,从而在内化同时去践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与增强法治意识,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守法公民。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与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学极为重要,有助于小学教育中育人目标的实现。小学生道德观、法治观在构建期,需要通过这门课程中有效引导,对其形成影响力,使其树立正确三观,并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高尚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出完整的人,这样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上述就可看出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要性,不过从课程教学现状看,育人功能并为能够完全发挥,主要是对这门课程还有误解,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造成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偏重理论讲解,忽视了实践教学,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自身感悟,不利于正确三观构建,同时也未能实现借助于良好意识支配行动的效果。课堂中依照道德与法治教材照本宣科,让学生背诵这门课程考试要重点考察的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应试,学生在私下只需记下重点内容就可以,产生了一个错误认知,课堂学不学不要紧,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积极性低,容易开小差。
        道德与法治教学会使用案例,有一些比较案例过于假大空,脱离小学生生活范围,学生不能从案例中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感悟还不够,无法有效指导行动,道德与法治失去了行为约束力,这门课程教学意义失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说的少,教师分析与讲解的多,一个是为了赶教学进度,另外一个是认为小学生也说不出太多东西。课堂交互性差,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感悟停留在表面,难以升华认知,最终结果就是懂道理且知道怎么去做,却未用其规范行动。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有效策略
        2.1目标生活化
        我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加之外来文化与思潮的入侵,导致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良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生思想单纯,容易受到他人误导,所以必须强化对其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意识和高尚道德品质,使其做一个懂法且守法,具有良好品质的公民。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生活融合,让学生真正理解所要学习内容,增强生活感悟。生活化情境教学把这门课程与生活拉到一起,目标不要过于高大上,而是要贴合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实际需求,尽量生活化一些,这样更容易打动学生,并使其在感悟同时思想逐渐趋近,这样就会在行动中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学规范个人行为。


        2.2运用生活实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道理,还要让其去践行,这就需要唤醒其在生活意识。实际教学中既要运用课本上例子,又要结合所学内容,加入一些生活实例,且要是学生生活周围案例,以便更好唤起情感方面共鸣。生活实例引入到教学中,相较于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案例,其讨论兴趣更为浓厚,也能引发学生反思,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在生活中要就会用道德与法治所学内容约束行为,最终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生活实例中引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比如全民讨论的该不该扶老人,公交车上和司机发生冲突殴打和抢夺方向盘等案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案例,具有典型性,学生讨论热情高,过程中相互分享观点,构建正确道德观念,形成法治意识。扶不扶老人是一个道德方面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认为该扶,因为是民族美德,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如果扶,可能会被缠上,所以对扶不扶存在疑虑。教学中需让学生明确,尊老爱幼的美德不能被抛弃,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扶的过程中可找人证实。身边实例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将自觉分析,并与生活经验结合,从而形成观点,互动中实现创新认知,现实中遇到类似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行动也会践行。这里需要注意是,运用生活实例推进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其自主分析与讨论,亲身体验中增强感悟,内化所学内容且付诸行动。
        2.3创设生活化情境
        课程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者是播放视频,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场景中去,使其设身处地想问题,从而产生共鸣,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生活化情境能够激起表达欲,学生会纷纷说出看法,在课堂中积极互动,相互学习,促进思想升华。比如在学习文明行为习惯相关内容时,教师把平时拍摄到乱扔垃圾、闯红灯等视频剪辑,做成课件播放出来,情境再现方式对学生冲击大,其就会产生直观感受,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时就会自我反思,生活中有没有此种行为。有的学生会意识到错误,下定决心去改正,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遇到这种行为应该怎么去做,实现教学拓展,让学生形成遵守交通秩序,保护环境的习惯。创设生活情境也可让学生表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其在亲身体验增强感悟力,然后按照道德规范去约束行为。
        2.4组织多样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指出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育人,培养三观正确且人格健全的人,这样才能在将来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使命,也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小学生的性格、人格、三观正在形成与发展期,这个阶段做好育人工作尤为重要,德育效果好不好将影响学生一生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要做好实践教学,平时成立爱心互帮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义卖,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劳动节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帮助环卫工扫地,体验这类工作辛苦与危险,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习惯,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爱护公共卫生。清明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以及扫墓,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培养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培养爱国意识。另外,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比如牵扯到保护环境内容,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发现身边都有哪些污染环境的行为,然后将其归纳,从自身出发,说说应该怎么去保护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在学生感悟,以所学道德与法治内容约束行为,培养有道德有品质的守法公民。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优势在于,将这门课程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除了能激起讨论与分析兴趣,促使其更好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同时还能将其归还于生活中,实现自我教育与管束,培养完整且健全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芳芳.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8(12):58-58.
【2】张春光[1].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 下一代, 2019, 000(006):1-1.
【3】许娟.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2):85-86.
【4】薛利群[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 新纪实·学校体音美, 2019, 000(00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