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视觉下如何教学《摇船调》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詹雪香
[导读] 本文将从客家视觉下如何教学《摇船调》谈谈自己的做法:
        詹雪香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本文将从客家视觉下如何教学《摇船调》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
        二、重订三维教学目标。
        三、    做好教情、学情、教材三分析。即教师的客家执教能力、学生的客家学习基础、歌曲的客家特点三种情况分析。
        四、洞悉课内拓展课外从以下七点渗透“客味”教学。
        
        关键词:客家视觉 如何教学  《摇船调》
        一、更新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能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是《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中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分要求,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还从更重要的另一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学唱客家民谣,传承客家文化从娃娃抓起,激发学生传唱本土客家山歌,热爱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台胞,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本课主张寓教于乐,寓教于德,从玩猜谜活动到认识“猜调”到“对歌”演唱形式的学习,通过互动探究,情景体验,合作演唱贯串始终,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演唱特点,把握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通过歌词的创编、客家方言的引入,学习歌曲的客家风格特点,掌握客家山歌的一调多唱,即兴创编性,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表现能力与演唱表演能力。
        二、创构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台湾客家童谣的学唱让学生感受客家儿童爽朗活泼、风趣快乐的性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热爱台湾同胞、热爱客家童谣、培养学生传承客家文化意识。
        2.过程与方法:创设猜谜互动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创设“摇船”情境体验劳动号子声势在歌曲中的作用,感受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音乐形象。合作法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比法让学生轻松分辨歌曲的曲式结构和较好地区分二、四尾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解决第四尾句的难点;启发学生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编能力。了解和学习客家山歌的即兴性。
        3.知识与技能:懂得反复跳跃记号、附点音符在歌曲中的应用、能感知四四拍的韵律并能用问答式的“对歌”形式轻快、热情地演唱歌曲;根据歌曲的客家风格进行即兴改词创编。
        三、    做好教情、学情、教材三分析。即教师的客家执教能力、学生的客家学习基础、歌曲的客家特点三种情况分析。
        1.教情分析:教师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客家文化基础和渗透客家文化执教能力,并根据这能力设计客家课堂施教方法。笔者本人正好是客家人,学习客家山歌多年,有一定的客家文化基础,所以在客家方言演唱以及渗透客家文化拓展方面可以直接与学生对接,具有较强现场感。没有这方面基础的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施教。
        2.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课堂教学,引入客家文化体验的深浅难易。笔者执教学校地处是纯客家区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当地人会说客家方言,以这个为切入点引入客家方言来改唱本歌曲相对较容易入手,“圆”是客家风情的主要代表,如:“围屋”“古井”“凉帽”当地特产“观音绿”都是“圆圆”的,以“圆”为题做歌词创编,当地学生也很熟悉,教师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从《摇船调》歌曲学习中创编客家民谣歌词,学习客家文化也就不难了。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活泼、大胆、思维较为活跃,敢于表现,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能很好地引导他们自主学唱歌曲,表现歌曲、创编歌曲,自主创编能力比较容易被启发出来。
        3.教材三分析:详解教材编写意图,洞悉歌曲中的客家风格(分析歌曲的背景、地方特色、旋律特点、歌词特点)。挖掘歌曲中客家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和拓展设计。《摇船调》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西北部客家人民很喜欢的歌曲。歌曲采用可问答对歌的形式,4/4拍五声宫调式,音域在九度以内,旋律优美、流畅。歌曲前四句采用了重复句式,仅在末尾有一点点小变化,歌曲一、二段采取问答的形式,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活泼和欢乐的天性。衬词部分更增加强了浓郁的民歌风格,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爽朗的性格特征。

歌词“月光”“鸭卵”及1、2、4句末尾字 “天”“边”“前”押韵充分体现了客家山歌的风格特点。
        四、洞悉课内拓展课外从以下七点渗透“客味”教学。
        1.设计客语范唱谜语引入课题让学生耳目一新:动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神秘的谜语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学习兴趣大法。
        2.从歌词中的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了解客谣歌词特点:
        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
        什么圆圆在河“边”?
        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
        什么圆圆在眼“前”
        歌词中的第一、二、四的尾字“天”“边”“前”押韵,让学生明白客家歌词的风格特点就是《诗经》遗风押韵特点,为拓展创编歌词做铺垫。
        3.从划船律动体验客谣号子的魅力。副歌部分的号子是客家山歌劳动号子的体现,通过边划船边吆喝体验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快乐、风趣活泼爽朗的客家儿童性格若然纸上。
        4.从歌词“月光”“鸭卵”体会客家口音的特点:客家风格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在歌词的方言口音,从歌词中的月亮说成“月光”,鸭蛋说成“鸭卵”,只有客家人才会这么说,引导学生去体味客家口音。
        5.从对歌猜谜体验客家民谣演唱形式的生动有趣:《摇船调》的演唱形式是用对歌形式来演绎,虽说“对歌”是许多地方民歌的演唱形式,如广西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云南的《猜调、》湖北的《牧童谣》等。但“对歌”更是客家人在演唱情歌、猜谜歌时惯用的手法,“对歌”是本课重点,贯穿始终,妙趣横生。
        6.用客家方言改唱歌曲体验客家民谣的艺术魅力:这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客家风格的环节,客家方言改唱歌词的引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里要说明的是:改唱词量和难度要根据学情调控。本人任教的学生客家人多,学起来教容易。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如果学生都不会唱客家方言,只改开头两个字“什么”为“麦给”也 会让课堂非常活跃生动。
        7.抓住歌词“圆圆”创编拓展,了解“客家圆”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圆”是客家文化的主要象征也是客家人的愿望,教师在这个环节可做三个引导拓展:“客家圆”文化渗透、歌词创编引导、情感升华教育。“客家圆”——客家人非常喜欢圆,比如客家土楼、古井、艾饼、凉帽,包括客家人吃饭用的桌子、碗碟都是圆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充分学习“圆”文化;根据圆的现状创编歌词“什么圆圆住万代?什么圆圆头上戴?什么圆圆长流水?什么圆圆做上摆?”等等;客家人长期客居在外,对团圆是一种渴求,“圆”对客家人来说代表着“圆圆满满、团团圆圆”,在这里象征着台湾人民盼望回归祖国的心愿,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加以拓展。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一定体验全新的教学,感受到浓郁的客家风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客家本土文化,热爱台胞,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达到了本课寓教于乐,寓教于德的目的。
        此节课除了常规歌曲教学外,大胆引入客家山歌进音乐课堂的尝试,虽然笔者任教的是纯客家镇,但学生来源全国各地,当地人占部分,会讲客家方言的孩子占比例不多,所以方言的介入教学存在极大的挑战和困难,所以我从最具有客家特点的两个字“什么”改用“麦该”入手,学生兴趣很浓,学起来很快,既感到新鲜又开心快乐,当“什么”两个字发音“m∧gai”发对后,我让学生把歌词中所有“什么”都改唱“麦该”,学生学起来非常开心,尝到了成就感后,我第二部让学生大胆拓展编创歌词,由同问异答开始到以圆到“客家圆”为题,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演唱“对歌”激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客家山歌的演唱和歌词创编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教无定法,学生的收获就是教师的鼓舞,愿音乐教师们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小学音乐课堂一定越上越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娜. 《摇船调》[J]. 中国音乐教育, 2005(9):19-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