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红波
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 030024
摘要: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对整堂课有着重要的管控作用,它是教师在既定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一堂好课离不开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备课对教师的要求逐渐增高,必须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前提,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方能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备课,教学设计
引言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逐渐得到全方面的推行,教学目的、课程标准、师生关系等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与之相对的高中历史课备课的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也要求教师进行课程前的准备工作,但这些准备工作多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讨论如何教授学生,新课改则要求以学生为本位来进行高中历史的备课工作,而要实践这一工作,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要了解新课改下的备课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高中历史备课现状
1、备课的要求
备课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很少得到重视,这样的形势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弊端,因而新课改要求改变这一现状,让每一位学生实现有个性的主动地发展,这就使得广大师生要以学生为本,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备课活动时,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形势是什么,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各国的变法成效如何等,并对学生的各项回答给予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备课的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学”,要求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摸索中主动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备课活动时,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探讨或自由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把握整堂课的脉络,教师在只需在这些活动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其余的学习都由学生来进行。
2、备课的误区
(1)备课思路的落后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在要求学生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构建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学会自主学习与主动学习,不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进步等,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味拘泥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备课活动时,教师往往只针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考试会考到的难点知识进行详细准备,其他的内容都是一笔带过,教师将备课的目标设置为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不是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甚至把备课的重心放在一些“旁门左道”的得分方法,而非知识本身,对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忽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这样准备的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极大地弊端。
(2)备课对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忽视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自然在备课时也应当遵循这个道理,但是有许多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忽视他们历史素质和历史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没有自己的学习观念,自然也使得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例如在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进行备课时,教师往往只教授商鞅变法这个重点内容,“填鸭式”地将这些内容交给学生,而不会教授如何学习掌握“变法”这一类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即使当下掌握了这种知识,以后遇到还是无法解决。
二、新课改下教师备课的教学设计
1、备教学目标
新课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实行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首先了解学生自身的历史基础,其次了解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常识,最后是要了解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历史兴趣,以这些情况为基础,教师方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备课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制定三维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形势,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和历史意义等与变法运动相关的内容。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图片和史料的能力,提升历史总结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交流的历史后,能够增强自身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备教学过程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作为“主宰者”而存在,学生的思维也不再被拘泥于教案中而得不到释放,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僵化死板变成了现在动态灵活,极大地适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备教学过程时,需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资料准备工作;二是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恰当的学习情境;三是要将书中的知识联系实际,增强其真实感。
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备课活动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前查阅各种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电影和电视剧来了解春秋时期的铁农具、商鞅和秦孝公的历史故事、孔子和老子等人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理念等的内容,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提升对课堂的兴趣;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大秦帝国》、《孔子》等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知识。
3、备课后作业
新课改下的课后作业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作业理念,不再只把作业当做课本知识的补充,不再只把作业的范围限制在这节课的范围,不再实行单一、枯燥的题海模式,教师对于课后作业的准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作业的设计上首先要具有精炼性和针对性,其次要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再者课后作业还要具有合作探究性。
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备课活动时,教师要将课堂知识凝练在课后的习题中,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来设置习题,同时还要控制习题的质量与数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主选择习题,这样即可以保证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在设置习题时一定要将视野放开阔,不能拘泥于课本,比如可以让学生将“商鞅变法”和今天的“改革开放”进行对比,增强知识的时代性和真实性;再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题目,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师的备课工作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教师不能再单方面地把控课堂,以成绩为标准教学,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学生,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的备课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白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将相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求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的备课活动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且教师的备课要依据真实的课堂效果进行灵活的修改,千万不能死搬硬套。最后教师还要准备相关的试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这样一套完整的备课、教学流程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玉宝.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1(04):67-68.
[2]郑新领.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性教学策略探讨[J].高考,2021(04):120-121.
[3]祝敏.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J].高考,2021(0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