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 王周东
[导读] 初中地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现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王周东   
        福建省尤溪一中洋中分校  365106
        摘要:初中地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现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好地理科目就需要培养地理科学素养,地理科学素养是由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态度、逻辑思维等沟通过构成的,缺一不可。而地理学科知识复杂,人教版《初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章节之间关联系不强,想要学好就需要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分析地理自然、人文现象和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并且可以将其活学活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空间思维;地理教学
        空间思维能力就是拥有一种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事物的表征,从而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建立相应的立体空间,也可以看作是从具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构建空间时,不受到平面束缚,探寻更加全面的解题方式。初中地理学科与其他科目相比,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点较多,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很多知识都需要建立在空间概念才能更好的学习、理解,从而掌握这些概念。初中地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也可以看作是人文地理的基础,人文地理的形成和自然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自然地理知识部分,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感,可以通过想象构建地理空间,让较难理解的概念不再平面化,从而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基于此,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空间思维环境,深度挖掘教材中有关空间思维的因子,提高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成为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
一、地理学科在培养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现代教育要求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学生能力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地理学科教学也要积极培养并提升学生各项能力,中学生通过日常的地理知识学习,锻炼逻辑能力,建立空间感,让观察能力更加细致入微,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等,随着各项能力的提高,学习更多的风土人情、地容地貌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空间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具象思维转换为抽象思维,可以立体的分析问题,这中间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让思维抽象化。也就是说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更具创新精神。中学生这类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这需要地理教师的重视,并且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整个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分为自然地理部分和人文地理部分,这两部分内容都有许多图片,人文地理中的图片更是风景秀丽,颇具特色,这些都会被学生所掌握记住,通过想象后形成空间景观,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地理。还有在《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课中,首先描述昼夜交替、板块运动等,让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定的空间感,然后总结地球公转与自转会产生哪些现象,形成连贯思维,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加强空间思维训练
        在现代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以及在中小学教学中普及开来,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动态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趣味性,还可以让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同时创设情境,更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出主体地位,可以更好的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地理教学也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的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课中,教师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课上向学生展示太空中地球的样子,然后通过科学小短片来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遨游在太空中,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二者的关系以及影响,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训练。
(二)通过绘图、制表,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基础知识较为复杂,和其他学科之间还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在教材讲解时,除了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梳理教材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绘图、制表,通过分类、比较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的本质与内涵,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在向学生讲解教材时,要挖掘其中的空间思维因素,然后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示意图,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想象,从而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样做,既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也符合认识、识记、记忆、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这一课的教学时,地理教师在讲解教学过程中,要将七大洲的轮廓图一一画出,帮助学生记忆,然后通过列制表格,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这些大洲的地域特征总结出来,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让其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如果在课前准备好马克笔,让学生在课上和老师共同绘制,会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更加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可以更好的跟随教师引导进行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加深这部分知识印象,进而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形象再造和知识的升华。
(三)结合教具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地理学科中的知识涉及方面较广,层次较多。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具的选择和充分利用,让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并且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这些知识更加具象化,同时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将这些知识抽象化,存储到脑海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具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能力。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具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挂图、示意图、地理模型等。教学挂图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完全把握的虚拟空间,然后在这一空间中发挥想象;示意图则是演示地理现象的动态轨迹,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将这些较为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具象化;地理模型主要有地球整体图片、部分图片,地球仪等等,都是展示地理教材中的地容地貌。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上亚洲位置,然后拿出亚洲挂图,将亚洲分为几个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的主要国家有哪些,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结束语: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广大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熟练掌握教材,挖掘其中的空间思维能力因子,根据其准备好教学方案,可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上通过绘图制表,结合教具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让中学生掌握地理空间思维的定义、构成、价值意蕴、培养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蓉.探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000(011):P.184-184.
[2]王立尚.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2).
[3]田金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8,000(009):1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