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刘允娟
[导读] 所谓“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化家而成国,家国一体”

        刘允娟  
        封丘县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省新乡市  453300
        摘要:所谓“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化家而成国,家国一体”,从先秦时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当代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国情怀”始终是我国民族永远追求的目标。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家国情怀”无不贯穿始终。无数事实表明,家国情怀既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又是一个人内心情感体验的再现,还反映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引言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成为学生自身情感的一种内化?教师需要寻找一条“适合”的路径,在课堂上“油然而生”一种自觉与行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需要在典型“人物”或“事件”教学情境下,让家国情怀处于“润物无声”的境地;需要在悲壮或豪情的音乐声中,缓缓拉开家国情怀教育的序幕,让学生“有滋有味”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力量。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青少年的培养有着更为深刻和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对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各族人民共同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所体现的高尚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更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表现出的高度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意识,以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任的表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教育与厚重的历史相结合,不仅能够鼓舞学生的士气,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还能够使学生凝聚起力量,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树立远大志向,承载起未来的希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质
        历史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具备优良品质的历史人物,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需要做好培养工作,发挥教育作用。例如,在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引导学生学习其高尚情操与道德等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师通过引入具体的历史人物,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精髓所在,教师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一)巧妙进行导入,激发家国情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由于内容多、时间跨度大、识记的问题多,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我通常这样导入新课:引入一些仁人志士的故事,增进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充分利用历史上无数英雄志士富有家国情怀,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小树立身怀祖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通常引入的故事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陆游至死不渝“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岳飞的精忠报国,誓死抗金。采用这些故事和史料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激发起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情。
        (二)讲述人物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历史并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毫无色彩,则是经时间沉淀后更具有智慧性和故事性。常言道:“以史为鉴”,历史故事能为人带来直观性启发,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大部分初中生都十分喜欢聆听故事,普遍认为故事趣味性更强,教师在借助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时就可运用故事,更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首先,领袖人物故事。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讲述领袖人物故事让学生从侧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感悟革命征途,全面激发学生潜在的爱国热情。领袖人物的引入,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通过人物故事的呈现还原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在一些事件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渗透家国情怀时,人物形象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热爱祖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报效祖国。可以说,领袖人物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巧妙引入领袖人物的故事,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探究历史,提升综合素养。
        (三)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走进历史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课堂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了现代教师的教学共识,而教师要从以往的主导地位改为课堂的引导者。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走进历史。例如,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五分钟讲故事”等活动;在课上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在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等。以“洋务运动”为例,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改编成舞台剧,然后让学生演绎并切身感受历史。另外,在每次活动之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相互交流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在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家国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历史涉及了许多阶段的历史事件,学习家国情怀可以结合现当代事迹,拉近学生和国家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视频,让学生了解回报祖国有很多种方式,爱国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是爱国英雄,六年坚持扶贫的基层干部张渠伟也是爱国英雄,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祖国,为国家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学生要如何报效祖国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进而让学生明白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每时每刻都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教育有着不同的话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呈现着特定的科学内涵。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成功运用好家国情感教育策略,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合格接班人,使其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历史、实现民族兴旺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姚俊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教育观察,2019,8(42):135-136.
[2]崔丽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4):59.
[3]魏玲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科普童话,2019(45):47.
[4]刘清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9(34):76-77.
[5]舒宏健.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08):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