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刘雪梅 刘聪聪
[导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刘雪梅  刘聪聪
        寿光现代中学 诸城市龙城中学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要想学好生物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基于核心素养改进高中生物实验,有利于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当前高中生物实验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如何打破固定模式,改进生物实验呢?基于此,以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都不会很认真的去开展,例如,有的教师直接照本宣科讲解理论、有的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这不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因此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认认真真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素质教育进行教学。
一、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还有社会责任。生命观念方面,学生需要了解的是生命是一种自然界的随机现象,能够和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的特征,生命是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生命观念,是指对于生命现象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的解释,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经过事实证明后的观点或想法,生命观念有助于了解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需要学习生命观念,并通过生命观念来认识世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理性思维是指通过科学性思维,可以归纳总结推理出生命的现象和规律,对于生物学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科学探究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特定的生物现象,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实验,最终得到自己的结果,然后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社会责任是指基于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对于社会中的现象作出理性的看法和判断,提高自己对于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对问题做出一个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利用自己的知识,对于社会中的伪科学和迷信理智的辨别,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解答和理解,从而明白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物学知识可以带来哪些便利,有哪些实际的问题,我们是可以通过联系生物学知识去解答的。因此本次研究笔者通过联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笔者在讲授:《糖类、脂肪、蛋白质、淀粉》的鉴定实验时,笔者在实验的过程中,以日常食物为切入点,向学生渗透关于减肥的知识。告诉学生为了维持我们日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我们应该要摄入足够的糖类。生活中不可因为自己的身材,而一昧的进行减肥,这种方式非常的伤害自己的身体。在鉴定脂肪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苏丹三和苏丹四染剂,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告诉学生,社会上有很多不法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通过苏丹溶液来生产红心鸡蛋,我们应该要坚决的抵制。本次教学笔者通过向学生渗透,关于社会生产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同时在面对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时候,我们身为一名公民也有责任对这些不良事件进行指责,维护社会安定。
        (二)改进演示实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渗透现象”的问题探讨改为“模拟探究膜的透性”实验。

为了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一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引入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新方法,并对实验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在原实验中,我们会使用长颈漏斗,但是长颈漏斗没有刻度,不方便观察,实验数据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增加了三组实验以便学生进行更精确的实验。三组实验分别为探究生物膜对淀粉、铜离子和氯离子的透性,其涉及的物质检测原理有:①碘液检测淀粉,具体表现为碘液遇到淀粉会变蓝;②硝酸银检测氯离子,具体表现为硝酸银遇到氯离子后溶液会由澄清变浑浊;③观察烧杯中水颜色的变化,判断铜离子的存在。1号漏斗液面上升,但是不够明显,但也能说明水分子能透过玻璃纸,蔗糖不能透过;2号漏斗外面的烧杯中水变成蓝色,说明铜离子透过玻璃纸进入烧杯;对3号漏斗外面烧杯中溶液进行检验,滴加碘液的试管溶液无变化,滴加硝酸银的试管溶液由澄清变浑浊,说明氯离子透过玻璃纸进入烧杯,淀粉不能透过玻璃纸。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优秀的生物学家实验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是一种双刃剑,如果应用在对人们有利的方面,便可以产生对人们有利的结果;反之,可以产生对人们有害的结果。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要应用渗透的方法开展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袁隆平教授,他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目标,展开了杂交水稻的实验。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研究出了大量高产、优质的水稻,缓解了我国粮食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案例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意识到要以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目标学习生物知识、开展生物实验,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浪费物资。
        (四)基于实验类型优化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定性实验主要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关系与性质进行探索,而定量实验则是对被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索.高中生物的新课标明确要求,需通过观察、测量、调查、分析、统计等相关方式开展定量与定性实验,以促使学生在量变的过程中了解与掌握事物的本质,并要求学生通过生物科学的测量与研究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对实验数据实施整理与分析,呈现出实验的结果,并形成科学化实验结论.根据实践显示,定性实验通常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而定量实验则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则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例如,定性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与定量实验“探究影响管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实施教学时,可从定性到定量得实验进行探究,学生在把控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的时候,还需注重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明确可测指标,以便于对各种变量实施控制.想要使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生物教师还能开展些相对简易的实验,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实施教学时,教师可按照实验宏观现象,获取高效性酶,并指导学生从定量角度开展实验,进行情境创设,实现实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结束语
        教育部门提出了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深入学习、开展实验、拓展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要教师长期开展这样的教学,就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盛.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0(02):178.
[2]陈建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01):51.
[3]唐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科普童话,2020(03):15.
[4]常建忠.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0):13.
[5]张国斌.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J].高考,2019(06):2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