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敬
竹溪县水坪镇中心学校 442300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机构为响应国家“德、智、体、美、劳”健全发展的号召,大力培养学生们的体育观已经逐渐成为体育课堂上的重中之重。初中时期正是学生们发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转折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初中生的正确的体育观并树立终生运动的目标。学生们更要积极配合,做一个思想与体能并存的好青年。本文针对培养学生体育观的重要性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做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观,体育与健康教学
【正文】体育观是在运动锻炼和教育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思想观念,是初中生身体和精神发展的重要结果。目前,许多的学校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单一而且重复,没有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乐趣,学生们才能真正的学习到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在课堂上的运用,创新教师团队的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共同努力发展的校园大环境。
一、培养初中生体育观的重要性
1.1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度,激发其更多爱好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大多数初中生都沉迷于电子游戏无法自拔,极少一部分会去进行户外的活动和锻炼。大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观,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学生们不仅要做思想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户外的活动会改变学生对体育单纯的想法,甚至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从而喜欢上体育运动。更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体魄,激发对体育的热爱度,以更优秀的体魄投入到学习之中。
1.2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重要的提升能力,更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方面产生很大的帮助。在教师进行授课时,会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动作需要学生们去独立完成,在这个期间,学生们经过不断的失败再加之不断的尝试,这就大大锻炼了学生们的意志力,也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坚持不懈,风雨过后会有彩虹出现。有些需要共同协作的活动,学生们在其中会增强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也会逐渐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培养初中生体育观时出现的问题
一些学校没有把培育体育观作为重点来在课堂上进行,部分体育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只是教授一些必备的体育运动和一些技巧,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改变。导致重复的运动使学生们感到枯燥无聊,没有兴趣去进行体育学习。体育观自然也得不到好的提升,加之没有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更得不到增强。
三、培养初中生体育观的措施
3.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完善课程安排
学校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大会,给教师们传授培养学生体育观的重点。首先在思想上改变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和体魄的不断增强,更要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培养体育观的重要性。学校要把课程安排合理也可适当的组织一些关于提升体育观的讲座,教师要安排好课上时间来进行有效率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培养你的意志品格》这节课程时,学校可以提前要求教师把这节课程改成室内外相结合的模式,上半截课程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一个运动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去努力完成它,后半截课程转到室内,这个时候由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完成这个目标,学生们体会到了什么?”然后逐渐引入课题,并和学生们讲清楚,他们都展现了哪种优秀的意志品格。相信同学们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检查感到十分自豪,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爱上了体育运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体育观。
3.2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高效率的知识。体育教师可以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把这节课需要用到的体育器材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快速进入到运动的氛围之中,也可以组织一些学生亲自进行一些场地的挑选或是活动的具体安排。以此来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也不断的认识到体育观的具体含义。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这节课程时,教师要先把篮球拿到指定的场所,在课前先给学生们一种打篮球时的激动感。随后依据实际进行人员的安排,分成两个队伍来进行真实的抗争,也可以组织女生们之间的篮球比赛,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担任裁判的角色,与同学们共同参与其中。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坚持不懈做一件事的自豪感,大大增强体育观。
【结束语】体育观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多注重学生思想上的改观和品质的培养,多安排一些比赛竞技,让学生们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体育观的深刻含义。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运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品质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观。
【参考文献】[1]李视建. 培养初中生体育观——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发展[A].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