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
邯郸市实验小学 河北邯郸 056002
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要求与教育目标,其中劳育是关键环节,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而若想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通过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锻炼劳动能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劳动习惯
前言:
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劳动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加强指导,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1.1加强指导与示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经验欠缺,不知道如何劳动,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指导与示范,教学生如何劳动。例如,若想让学生扫地,教师就需要先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拿扫帚的姿势以及扫地的关键动作【1】。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指出对方的不足,如果学生还不会的话教师需要耐心的进行一对一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教师可以每天都留几个学生扫地,提高学生扫地的速度与质量。
1.2教学生正确面对成败
让学生进行劳动不仅是学习也是锻炼,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有失败与成功,为此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成败,帮助学生树立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信心。首先,教师需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例如有的学生扫地的速度较快,教师就可以表扬他们,也有的学生擦玻璃比较干净,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其次,教师需要恰当指出学生的不足,比如学生扫地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质量不太好,教师就可以先表扬学生,之后再告知学生向哪个方向努力。
1.3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刚开始劳动时可能会比较感兴趣,但是长此以往可能就不喜欢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听教师的话且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为此教师可以在班级墙面上设置一面卫生评比栏,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进行加分或扣分,例如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就可以为学生加一分,但如果学生随意丢弃垃圾的话就需要扣分,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数换取物质奖励。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劳动。
2.加强管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2.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劳动
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劳动能力,且不具备劳动意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劳动,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窗户、擦桌椅、倒垃圾、浇花等比较简单的劳动,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并保障教室的卫生。
2.2科学划分劳动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劳动岗位,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岗位、科学划分岗位职责。第一,教师需要设置劳动委员这一岗位,并鼓励学生积极竞选这一岗位,要求劳动委员组织其他学生打扫教室卫生并监督其他学生。
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劳动内容设置劳动岗位,为倒垃圾、摆桌椅、擦黑板、扫地、拖地、擦窗户、浇花等工作找到合适的学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并定期轮换,从而让学生体验各种劳动【2】。
3.从个人卫生抓起,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3.1教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工作
注意个人卫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可以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教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首先,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都要保证自己的面部、手部干净整洁、穿着得体,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其次,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七步洗手法,让学生正确洗手,清除手上的细菌。此外,教师需要教学生修剪指甲,如果发现学生的指甲较长的话需要及时提醒学生。
3.2教学生合理摆放个人物品
小学生的物品较多,除了书本之外还有书包、铅笔盒、水杯等各种物品,如果随意摆放的话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因此需要教会学生合理摆放自己的物品。教师需要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之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物品摆放在课桌里和课桌上,例如将常用的课本放置在课桌上,将水杯等物品放置在课桌里。
3.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需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教学生包书皮、涂胶水、夹夹子、裁纸,告诉学生各种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4.加强体验,让学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4.1丰富种植体验
种植也是一种劳动,且通过种植活动可以增进学生对粮食种植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珍惜粮食。为此,学校可以划分一块空地,并将这块空地合理划分给各个班级,让学生认领一棵小树苗或者是作物种子并定期浇水、拔草、施肥,直到收获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耐心与劳动习惯【3】。例如,义乌市幸福湖小学就开辟了一片种植基地,让每个学生在放学后为自己的作物浇水、施肥。
4.2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良好劳动习惯的主要构成部分,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生爱惜公共物品与环境、不随意踩蹬桌椅、不随地扔垃圾,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
4.3进行家庭劳动教育
当前,很多家长都十分娇惯孩子,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这就影响到了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且如果只让孩子在学校里劳动不在家里劳动的话,孩子永远也养不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为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并鼓励孩子在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而促进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
结语: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长期坚持。小学教师应该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强指导示范、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明确学生的劳动职责并增强家长对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重视,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海霞. 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 001(016):1-1.
[2]陈涛. 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 读书文摘, 2017, 022(022):57.
[3]桂仁 江. 探究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策略[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