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李敏敏 张强 李世良
[导读] 如今的初中教育管理有很多问题。
        李敏敏  张强  李世良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街道凌河中学
        摘要:如今的初中教育管理有很多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育激励机制主要指教师运用合理科学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育激励理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想和学习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激励理论;初中班级管理;应用;
引言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究其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又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巨大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由此可见,一个极微小的因素,经过一定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适时而恰当地运用激励教育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这是笔者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最深的体会。笔者在本文中总结了班主任开展激励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教育激励理论的内涵
        教育激励理论是从企业激励演化而来的班级管理理念,指教师以激励和鼓励为主要手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为学生指导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立学习自信,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成长需要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引导,其能力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运用科学的教育激励理论是极其重要的。
二、初中班级管理现状
        (一)管理模式陈旧
        高效的班级管理并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表面,它需要教师耗费较长的时间,一点点进行积累。但是,当前初中教师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习惯性从传统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思想决定一切,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此种管理模式下,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不仅无法充分的发挥班级管理的价值,还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传统的管理模式最终效果也并不理想,不利于班级的长期发展。
        (二)忽视了综合能力培养
        身为初中班主任,教师应该认识到当前的班级管理并不是单纯的只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管理,还包括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进行管理。但是,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问题。尤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这就导致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的发展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着较为消极的影响。
三、教育激励理论的应用
        (一)实现目标激励
        目前,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不会引导学生建立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初中生的学习仍处于一种没有目标的盲目学习状态,因此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节奏学习,效率较低。目标激励理论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细化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的分配和管理。例如,在初期,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星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每天的学习目标,在一星期后进行学习成果检验。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设置一星期的学习目标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一星期结束后互相分享学习成果。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适合学生完成的学习目标,不能脱离实际,如果目标过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目标过低又起不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有层次地树立学习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配合,让学生对学习有期待,逐步进步。
        (二)完善管理机制,实行责任激励
        班长轮流值周负责制。值周班长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规定了明确的条件。所有值周班长必须来自班委,必须满足成绩优秀、有责任心、自觉自律三个条件。只有这样,值周班长才能使其他同学信服,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班主任应明确值周班长的职责,同时,为配合值周班长的工作,班主任应选任十名计分员,分别负责记录每名学生每天在出勤、仪容仪表、作业、课堂学习、课外竞赛学习、课堂纪律、课间操、眼操、卫生及好人好事等方面的得失分情况。每天放学时计分员将各自记录的结果交给值周班长,便于值周班长在周末统计每名学生和小组一周的得失分情况,在学习小组计分表中详细记录。班主任根据计分表评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和最差的小组,并在下周班会课上进行总结,对有突出表现的小组提出表扬,而最差的小组组长则要召开小组会议,提出整改措施。最后期末评优时,班主任可根据值周记录评选出优秀小组。这一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责任心,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学校一直提倡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学生自主管理理念。
        (三)及时有效开展激励策略
        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策略,应当充分注意时间,把握时机。当课堂上出现比较好的时机时,班主任要进行及时的把握,对学生进行鼓励,能够较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励策略的应用时机直接影响着激励策略的效果,对良好时机进行把握,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因为生长环境、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性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不同性格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为基础,把握不同学生的激励时机,从而使激励效果更加显著,从而促使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有效提高。教师在展开激励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一点,如果学生表现良好的时间与班主任的实际激励时间二者相隔时间过长时,极有可能引发学生不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对班主任的激励方式丧失信心,对于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非常的不利。因此,班主任应当充分地把握时机,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及时的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德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促进学生人生观念与道德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于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
        (四)榜样激励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难以形成具象的学习目标和行为规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学习参照。在树立榜样时,应该注重榜样的道德影响,促进学生向着好的方面发展。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和行为准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可以在班集体中寻找学生榜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共同成长。
结束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恰到好处地开展激励教育,能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工作顺利、良好开展。通过激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会逐渐扫除自己的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自信心,重新树立起发奋追赶的决心;通过激励,学生不断领悟和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动机得到不断激发,求知欲、上进心越来越强,从而充分发挥自身非智力因素,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正是激励教育的蝴蝶效应让强者更强、让弱者进步,使班级在教师的激励中形成良好的班风。
参考文献
[1]陈静.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35):133.
[2]牛金玉.论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3):122.
[3]员国琪.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0(11):165-166.
[4]张倩.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新智慧,2019(22):24.
[5]郑学,张苍荣.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14):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